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心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2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第9-12页
第二章 创新理论综述第12-17页
 第一节 相关创新理论第12-14页
  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12页
  二、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第12-13页
  三、学习曲线理论第13页
  四、根里奇·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第13页
  五、激励理论第13-14页
  六、国内相关创新理论与研究第14页
 第二节 对相关创新理论的评价及问题的提出第14-17页
  一、对相关创新理论的评价第14-15页
  二、对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评价第15页
  三、相关创新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5-16页
  四、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第三章 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心理机制模型建构第17-27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17-19页
 第二节 创新素质第19-21页
 第三节 创意模型第21-24页
  一、事件型创意源(任务或需求来源)第22页
  二、思想激发点(形成原始概念轮廓)第22页
  三、想象境界(呈现问题与缺陷)第22-23页
  四、创意构建形成(形成创意方案)第23-24页
 第四节 责任与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模型第24-27页
  一、责任与使命(驱动因素)第24-25页
  二、动机(创新动机)第25页
  三、行为(创意活动)第25-26页
  四、自我实现(创新成果)第26-27页
第四章 创新过程自我体验案例实证第27-60页
 第一节 立体高速管道运输系统创新过程第27-44页
  一、创新者创新素质第27-30页
  二、事件型创意源(高铁系统创意任务或需求来源)第30-32页
  三、思想激发点(形成高铁系统原始概念轮廓)第32页
  四、想象境界(现阶段高铁系统问题与缺陷)第32-34页
  五、想象集合(形成高铁系统单元方案)第34-35页
  六、想象整合(形成高铁系统整体方案)第35-36页
  七、想象比较(新老高铁系统方案比较)第36-38页
  八、想象固化(形成新高铁系统想象方案)第38-40页
  九、创意构建形成(形成新高铁系统创意方案)第40-41页
  十、责任与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达成创新成果第41-44页
 第二节 高效风力发电装置创新过程第44-53页
  一、创新素质第44页
  二、事件型创意源(风电机创意任务与需求来源)第44-45页
  三、思想激发点(形成风电机原始概念轮廓)第45页
  四、想象境界(传统风电机问题与缺陷)第45-46页
  五、想象集合(形成风电机单元方案)第46-47页
  六、想象整合(形成风电机整体方案)第47页
  七、想象比较(新老风电机方案比较)第47-48页
  八、想象固化(形成新一代风电机想象方案)第48-50页
  九、创意构建形成(形成新一代风电机创意方案)第50-51页
  十、责任与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达成创新成果第51-53页
 第三节 创新过程自我体验分析与总结第53-60页
  一、立体高速管道运输系统创新过程自我体验分析第53-56页
  二、高效风力发电装置创新过程自我体验分析第56-58页
  三、总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启示与展望第60-64页
 第一节 对创新个体的启示第60-61页
  一、基于创新素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第60页
  二、基于:创意模型学习增强创意方法第60-61页
  三、基于责任与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模型掌握全面创新过程第61页
 第二节 对创新组织的启示第61-62页
  一、组织的领导要增强创新的责任与使命感第61页
  二、多参加国际创新类展览会学习国内外精粹第61-62页
  三、多鼓励团队创新活动并提供创新平台环境第62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第62-63页
  一、没有解决创新转化风险第62页
  二、专业性太强第62-63页
 第四节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63-64页
  一、研究技术创新模式第63页
  二、研究创新转化风险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附录第65-79页
 创新成果1 立体高速管道运输系统专利第65-72页
 国际奖项1 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第72-73页
 创新成果2 高效风力发电装置专利第73-78页
 国际奖项2 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情与情绪对冲突加工影响的ERPs研究
下一篇:安那伊姆人权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