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交叉保护作用类型 | 第16-18页 |
·交叉保护作用机制 | 第18-20页 |
·衣壳蛋白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 | 第18页 |
·RNA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 | 第18-20页 |
·影响交叉保护作用的因素 | 第20-21页 |
·株系专化性 | 第20页 |
·温度 | 第20页 |
·寄主因素 | 第20页 |
·保护间隔期 | 第20-21页 |
·挑战病毒的接种量 | 第21页 |
·挑战病毒的形式 | 第21页 |
·限制交叉保护应用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 第21-22页 |
·马铃薯X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危害 | 第22页 |
·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 第22-23页 |
·复制和表达 | 第23-24页 |
·株系划分 | 第24-25页 |
·马铃薯X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协生作用 | 第25页 |
·转录组学在病毒与寄主植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转录组学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63页 |
·材料 | 第29页 |
·毒源的保存 | 第29页 |
·供试植物 | 第29页 |
·菌株 | 第29页 |
·血清 | 第29页 |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29页 |
·寡聚核苷酸引物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63页 |
·定点突变 | 第29-36页 |
·病毒接种 | 第36-38页 |
·RT-PCR检测 | 第38-39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39-4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2-45页 |
·Northern blotting检测 | 第45-49页 |
·交叉保护效果测定 | 第49-50页 |
·siRNA积累水平的测定 | 第50-52页 |
·挑战接种后强毒总RNA和siRNA积累水平的测定 | 第52-54页 |
·本氏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单联弱毒疫苗的研制 | 第58-61页 |
·二联弱毒疫苗的研制 | 第61-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105页 |
·PVX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3-64页 |
·PVX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 | 第64-79页 |
·突变质粒的获得 | 第64页 |
·突变体在本氏烟上的症状 | 第64-66页 |
·突变体对病毒积累水平的影响 | 第66页 |
·突变体对病毒RNA积累水平的影响 | 第66-67页 |
·突变体对病毒正链和负链RNA积累水平的影响 | 第67-68页 |
·弱毒突变体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 | 第68-73页 |
·双位点突变体在本氏烟上的症状 | 第73-74页 |
·双位点突变体在本氏烟上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74页 |
·弱毒突变体siRNA的积累量与其抗性水平的关系 | 第74-76页 |
·突变体E1001A的稳定性 | 第76页 |
·突变体E1001A在普通烟上的症状及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76-78页 |
·突变体E1001A在番茄上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78-79页 |
·本氏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79-100页 |
·RNA的质量检测 | 第79页 |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79-100页 |
·单联弱毒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100-103页 |
·单联弱毒疫苗的构建 | 第100-101页 |
·单联弱毒疫苗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101-103页 |
·二联弱毒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103-105页 |
·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 | 第103页 |
·二联弱毒疫苗介导的交叉保护效果 | 第103-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12页 |
·RdRp不同位点的突变影响病毒致病力的机制 | 第105页 |
·RNA沉默抑制子与病毒致病力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病毒产生的症状严重程度与病毒积累量的关系 | 第106页 |
·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作用 | 第106-107页 |
·Pwt和Pat侵染的本氏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107-110页 |
·二联弱毒疫苗在防治病毒病上的应用 | 第110-112页 |
5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