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绪论 | 第10-2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强镇扩权改革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1.城镇化 | 第17-18页 |
2.强镇扩权 | 第18-19页 |
3.政府治理与分权理论 | 第19-20页 |
4.扁平化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四)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1.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5页 |
2.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5-26页 |
3.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二、我国乡镇体制发展与突破 | 第27-40页 |
(一)建国后我国乡镇体制的确立(1949-1958年) | 第27-29页 |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探索(1958-1982年) | 第29-31页 |
(三)乡镇体制的重建和发展(1982-1998年) | 第31-34页 |
(四)城镇化的挑战与乡镇体制的突破(1998年以后) | 第34-40页 |
三、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的启动与做法 | 第40-66页 |
(一)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基础 | 第40-46页 |
1.经济基础 | 第41-44页 |
2.政治基础 | 第44-45页 |
3.文化心理基础 | 第45-46页 |
(二)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启动与进展 | 第46-50页 |
1.广东省率先启动强镇扩权改革 | 第46-47页 |
2.浙江大力推行强镇扩权改革 | 第47-48页 |
3.中央肯定、全国推广强镇扩权 | 第48-49页 |
4.山东省跟进强镇扩权改革 | 第49-50页 |
(三)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做法 | 第50-66页 |
1.扩权对象 | 第50-52页 |
2.扩权内容 | 第52-60页 |
3.扩权方式 | 第60-62页 |
4.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差异 | 第62-66页 |
四、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成效 | 第66-93页 |
(一)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的积极变化 | 第66-76页 |
1.财力增加,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 | 第66-69页 |
2.乡镇机构合理化规范化,节约行政成本 | 第69-71页 |
3.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增强 | 第71-76页 |
(二)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伴生的问题 | 第76-84页 |
1.强镇扩权合法性不足 | 第76-77页 |
2.强镇扩权带来县镇摩擦增加 | 第77-79页 |
3.强镇扩权中权力下放遭遇阻滞 | 第79-81页 |
4.权力大规模增容,权力膨胀滋生腐败 | 第81-82页 |
5.人员冗余,机构臃肿,绩效低下 | 第82-84页 |
(三)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84-86页 |
1.法律法规不完善,扩权合法性缺失 | 第85页 |
2.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县镇之间利益博弈加剧 | 第85页 |
3.政策解读力度不够,依法行政认识不到位 | 第85-86页 |
4.监督机制的疏漏导致权力寻租及滥用 | 第86页 |
(四)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成效差异 | 第86-89页 |
1.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推行的力度 | 第87页 |
2.粤、浙、鲁三省强镇扩权改革所遇的阻力 | 第87-88页 |
3.粤、浙、鲁三省民众对强镇扩权改革的感受 | 第88-89页 |
(五)粤、浙、鲁三省改革试点成效差别的原因 | 第89-93页 |
1.区位、人.以及历史沿革的差异 | 第89-90页 |
2.行政层级和配套政策的差异 | 第90-91页 |
3.经济结构及政府职能的差异 | 第91页 |
4.文化传统及文化心理的差异 | 第91-93页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93-102页 |
(一)城镇化与县乡关系重构 | 第93-96页 |
1.城镇化推进要求县乡关系的重构 | 第94-95页 |
2.县乡关系重构推动城镇化发展 | 第95-96页 |
3.激发县政府积极性,推动强镇扩权 | 第96页 |
(二)乡镇扩权与乡镇发展 | 第96-98页 |
1.扩权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 第97-98页 |
2.强镇扩权与扩权强镇 | 第98页 |
(三)权力扩张与权力制约 | 第98-102页 |
1.授权合法化 | 第99-100页 |
2.用权理性化 | 第100页 |
3.控权全面化 | 第100-101页 |
4.评权多元化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附录:关于“强镇扩权”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