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构建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3页
  (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第12页
  (二)乡村治理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第12-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页
  (一)深化农民合作社研究层次第13页
  (二)拓宽乡村治理的研究空间第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农民合作社的理论综述第13-16页
   1、国内文献综述第14-15页
   2、国外农民合作的思想及实践综述第15-16页
  (二)乡村治理模式综述第16-21页
   1、中国乡村治理的时序演进第16-20页
   2、当前乡村治理主要模式第20-21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1-22页
  (一)研究思路第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2页
   1、调查法第21-22页
   2、文献研究法第22页
   3、历史研究法第22页
   4、跨学科研究法第22页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22-24页
  (一)研究的重点第22页
  (二)研究的难点第22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农民合作社概述第24-28页
 一、农民合作社概念第24页
 二、农民合作社的特点第24-26页
  (一)联结机制牢第24-25页
  (二)发展推力足第25页
  (三)覆盖范围广第25-26页
 三、农民合作社类型第26-28页
  (一)经济能人带动型农民合作社第26-27页
  (二)政府带动型农民合作社第27页
  (三)公司带动型农民合作社第27-28页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第28-35页
 一、农民合作社相关理论第28-30页
  (一)社会资本理论第28页
   1、社会资本理论的背景第28页
   2、社会资本理论的内容第28页
   3、社会资本的作用第28页
  (二)制度变迁理论第28-29页
   1、制度变迁理论内容第28-29页
   2、制度变迁理论在农民合作社中的运用第29页
  (三)利益集团理论第29-30页
   1、“排他性”集团和“相容性”集团第29页
   2、集团行动的可能:强制或选择性激励第29页
   3、奥尔森理论的不足第29-30页
 二、相关治理理论第30-35页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第30-31页
   1、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第30页
   2、罗西瑙的治理理论第30页
   3、俞可平的“善治”理论第30-31页
  (二)新公共行政理论第31-32页
   1、对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观的反思第31页
   2、倡导社会公平第31页
   3、公共行政中的公民精神第31页
   4、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突破第31-32页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第32页
   1、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第32页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2页
   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第32页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第32-35页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背景第32-33页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第33页
   3、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3-35页
第四章 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行性分析第35-53页
 一、农民合作社调研概况第35-38页
  (一)样本选择第35页
  (二)调研方法第35-36页
  (三)调研步骤第36页
  (四)典型案例第36-38页
 二、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证分析第38-53页
  (一)农民合作社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第38-44页
   1、民办——农民合作社由农民自主创办第39-41页
   2、民管——合作社由农民自主管理第41-43页
   3、民受益——合作社的受益主体是农民第43-44页
  (二)农民合作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第44-47页
   1、物质性资源是乡风文明的基础第44-46页
   2、社会资本是乡风文明的核心第46-47页
  (三)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第47-49页
   1、农民合作社增强政治责任感第47-48页
   2、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民的政治效能感第48页
   3、农民合作社拓宽农民诉求的制度化表达途径第48-49页
  (四)农民合作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9-53页
   1、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50-51页
   2、农民合作社优化乡村环境第51-52页
   3、农民合作社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第52-53页
第五章 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模式构建第53-64页
 一、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构建第53-64页
  (一)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解析第53页
   1、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涵义第53页
   2、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第53页
  (二)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分析第53-55页
   1、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第53-54页
   2、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性第54-55页
  (三)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第55页
   1、参与内容第55页
   2、参与时序第55页
  (四)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构建第55-64页
   1、经济能人带动型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构建第55-58页
   2、政府带动型农民合作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构建第58-60页
   3、公司带动型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构建第60-64页
第六章 完善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对策第64-74页
 一、正确认识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第64页
  (一)尊重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性第64页
  (二)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第64页
 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困境第64-67页
  (一)资金困境第64-65页
   1、资金困境的表现第64-65页
   2、资金困境的原因第65页
  (二)人力资本困境第65-67页
   1、人.老龄化严重第65-66页
   2、文化水平偏低第66-67页
  (三)营销困境第67页
   1、营销资金不足第67页
   2、农产品服务层次低第67页
 三、完善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模式的政府策略第67-74页
  (一)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者第67-70页
   1、服务者的概念第67页
   2、服务角色的必要性第67-68页
   3、服务角色的扮演第68-70页
  (二)农民合作社的掌舵者第70-72页
   1、掌舵者的概念第70页
   2、掌舵角色的必要性第70页
   3、掌舵角色的扮演第70-72页
  (三)农民合作社的监督者第72-74页
   1、什么是监督者第72页
   2、监督角色的必要性第72页
   3、监督角色的扮演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A:合作社社员调查问卷第77-80页
附录B:合作社管理人员调查问卷第80-83页
附录C:农民调查问卷第83-84页
附录D:合作社社长提问提纲第84-86页
致谢第86-89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下一篇:川渝电化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