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1 绪论 | 第19-28页 |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化学防治 | 第20页 |
·农业及物理防治 | 第20页 |
·生物防治 | 第20-21页 |
·展望 | 第21页 |
·缨小蜂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三棒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页 |
·缨小蜂于生物防治的应用 | 第21-22页 |
·展望 | 第22页 |
·薰衣草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薰衣草植物挥发物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水蒸气蒸馏法 | 第23页 |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 | 第23页 |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 第23页 |
·超临界CO2萃取法 | 第23-24页 |
·动态吸附法 | 第24页 |
·薰衣草精油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改善睡眠、降压作用 | 第24页 |
·抗菌消炎、护肤作用 | 第24-25页 |
·驱虫、杀虫作用 | 第25页 |
·色彩视觉通讯在茶园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Push-pull策略原理 | 第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7-28页 |
2 茶梢挥发物调控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效应 | 第28-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室内实验 | 第28-30页 |
·供试昆虫 | 第28-29页 |
·供试味源 | 第29-30页 |
·Y管嗅觉仪及生物测定程序 | 第3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田间试验 | 第30-33页 |
·诱芯及色板 | 第30-32页 |
·诱集方法 | 第32页 |
·试验调查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3-39页 |
·明显地引诱三棒缨小蜂的茶梢挥发物主要成分 | 第33-35页 |
·茶梢挥发物对三棒缨小蜂的田间吸引效果 | 第35-39页 |
·单组份及混合物对三棒缨小蜂的吸引效果 | 第35页 |
·添加缓释剂后诱芯对三棒缨小蜂的吸引效应 | 第35页 |
·田间引诱的时间节律 | 第35-38页 |
·茶梢挥发物对三棒缨小蜂吸引的半衰期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3 薰衣草挥发物调控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效应 | 第40-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试验植物 | 第41页 |
·动态吸附法 | 第41-42页 |
·GC-MS分析方法 | 第42页 |
·田间试验 | 第42-47页 |
·色板 | 第42页 |
·诱芯制备 | 第42-45页 |
·植物源诱芯 | 第42-43页 |
·化合物诱芯 | 第43-45页 |
·诱集方法 | 第45页 |
·试验地点与调查方法 | 第45-46页 |
·数据调查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7-55页 |
·薰衣草植物源诱芯的驱避作用 | 第47页 |
·薰衣草植物挥发物的组成及含量 | 第47-48页 |
·化合物诱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驱避作用 | 第48页 |
·push-pull模式田间应用 | 第48-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4 薰衣草挥发物调控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效应 | 第57-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2页 |
·试验植物 | 第58页 |
·色板 | 第58页 |
·动态吸附法 | 第58页 |
·诱芯 | 第58-62页 |
·植物源诱芯 | 第58页 |
·化合物诱芯(驱避剂) | 第58-61页 |
·诱集方法 | 第61页 |
·试验地点与调查方法 | 第61页 |
·数据调查方法 | 第61-62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62-65页 |
·薰衣草植物源诱芯的驱避作用 | 第62页 |
·驱避剂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驱避效应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5 盛夏茶园昆虫类群的趋色性差异及其结构分析 | 第66-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7-68页 |
·诱捕材料 | 第67-68页 |
·试验程序 | 第68页 |
·统计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80页 |
·盛夏茶园昆虫群落的基本组成 | 第68-69页 |
·盛夏茶园主要害虫和优势种天敌昆虫 | 第69-76页 |
·12种色彩诱捕的昆虫群落结构的分析 | 第76-80页 |
·据12种色彩对昆虫的引诱力而将其归为4类 | 第76页 |
·12种色板诱捕的害虫个体数明显对于天敌个体数或中性昆虫个体股 | 第76页 |
·12种色彩对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力的差异显著 | 第76-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6 三棒缨小蜂室内羽化规律及越冬期间叶蝉、缨小蜂茶园调查 | 第82-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调查茶园及其生态条件 | 第82-83页 |
·羽化饲养方式 | 第83页 |
·调查取样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三棒缨小蜂室内羽化规律 | 第84页 |
·叶蝉、三棒缨小蜂冬季田间活动规律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7 研究总结与讨论 | 第87-91页 |
·研究小结 | 第87-89页 |
·茶梢挥发物调控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效应 | 第87页 |
·薰衣草挥发物调控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效应 | 第87-88页 |
·薰衣草挥发物调控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效应 | 第88页 |
·盛夏茶园昆虫类群的趋色性差异及其结构分析 | 第88页 |
·三棒缨小蜂室内羽化规律及越冬期间叶蝉、缨小蜂茶园调查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页 |
·创新点 | 第89页 |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附录A 试验用缨小蜂照片 | 第101-102页 |
附录B 试验照片 | 第102-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