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文献总结 | 第18页 |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分配原理 | 第21-29页 |
·基本概念 | 第21-24页 |
·主体功能区内涵 | 第21-22页 |
·主体功能区类型 | 第22-23页 |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概念 | 第23-24页 |
·分配原理 | 第24-29页 |
·传统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依据 | 第24-26页 |
·区域发展定位 | 第26-27页 |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差别化配置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徐州市概况 | 第29-33页 |
·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9-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页 |
·区域发展背景 | 第29-30页 |
·徐州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1页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徐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 第33-49页 |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 | 第33-34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8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划分单元 | 第37-38页 |
·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及结果 | 第38-49页 |
·数据归一化 | 第39页 |
·各评价单元综合值计算 | 第39-41页 |
·聚类分析法划分主体功能区 | 第41-49页 |
第5章 徐州市基于主体功能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 第49-63页 |
·各主体功能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权重确定 | 第49-58页 |
·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等级权重确定 | 第49-52页 |
·DUCP优先组合模式及适宜开发指数D的计算 | 第52-58页 |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 第58-63页 |
·各主体功能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 第58-59页 |
·各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 第59-6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表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