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空间重构研究 | 第12-14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建设用地合理规模控制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页 |
·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25-3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城乡建设用地 | 第25页 |
·城乡建设用地合理供给 | 第25页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重构 | 第25-26页 |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区位论 | 第26-27页 |
·土地供给理论 | 第27页 |
·多目标协调论 | 第27-28页 |
·集聚效应 | 第28-29页 |
·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9页 |
·城乡统筹理论 | 第29-30页 |
·分析框架 | 第30-35页 |
·城乡建设用地合理规模分析 | 第31页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分析 | 第31-32页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重构实现思路 | 第32-35页 |
第3章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 第35-41页 |
·区域概况 | 第35-36页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35-36页 |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36页 |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6-37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36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 第37-41页 |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分析 | 第39-41页 |
第4章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供给规模分析 | 第41-53页 |
·六合区城乡人口规模预测 | 第41-46页 |
·六合区总人口规模预测 | 第41-44页 |
·六合区城市化水平、农村人口及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 第44-46页 |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供给规模研究 | 第46-51页 |
·六合区城镇用地合理需求规模研究 | 第47-49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合理供给规模研究 | 第49-51页 |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合理供给规模分析 | 第51-53页 |
第5章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分析与空间重构研究 | 第53-75页 |
·六合区城镇用地空间布局适宜性分析 | 第53-62页 |
·评价技术流程 | 第53-54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54页 |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与确定 | 第54-5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第55-57页 |
·各指标因子量化分级及赋值 | 第57-58页 |
·建立模型 | 第58-62页 |
·六合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分析 | 第62-68页 |
·评价技术流程 | 第62页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62-63页 |
·指标因子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 第63页 |
·因素因子赋值 | 第63-64页 |
·建立模型 | 第64-68页 |
·六合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重构 | 第68-75页 |
·城镇用地空间重构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主要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