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有关农村土地整治的研究 | 第13-18页 |
·有关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8-19页 |
·有关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研究 | 第19-20页 |
·对现有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农村土地整治 | 第26页 |
·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 第27-28页 |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系统理论 | 第28-29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2页 |
第3章 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 | 第32-38页 |
·农村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 第32-35页 |
·农村土地整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2-34页 |
·经济发展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影响 | 第34-35页 |
·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机理 | 第35-38页 |
第4章 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评判模型 | 第38-48页 |
·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设计 | 第38-40页 |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综合指数的确定 | 第40-44页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0-41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3页 |
·综合指数函数 | 第43-44页 |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耦合类型评判标准 | 第45-48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以宝应县为例 | 第48-70页 |
·数据来源 | 第48页 |
·区域概况 | 第48-53页 |
·自然区位条件 | 第48-49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9-51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51-53页 |
·区域内农村土地整治情况 | 第53-59页 |
·宝应县农村土地整治动态特征 | 第54-56页 |
·宝应县农村土地整治空间分异特征 | 第56-59页 |
·宝应县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综合评判 | 第59-64页 |
·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的确定 | 第60-61页 |
·综合指数分析 | 第61-62页 |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2-63页 |
·耦合系统分析 | 第63-64页 |
·宝应县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区域分异 | 第64-68页 |
·综合指数的空间差异 | 第64-66页 |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 | 第66-68页 |
·宝应县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8-70页 |
第6章 促进农村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0-74页 |
·健全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第70-71页 |
·完善“政府主导,农民自主”机制,缓解工作目标和农民意愿的矛盾 | 第71页 |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打破两系统耦合现状 | 第71-72页 |
·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实行差异性管理措施 | 第72-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4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