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宽恕的内涵 | 第15-16页 |
·宽恕的类型 | 第16-17页 |
·宽恕的测量 | 第17-18页 |
·中小学生宽恕的特征 | 第18-19页 |
·宽恕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社会认知 | 第19页 |
·情感因素 | 第19-20页 |
·人际关系因素 | 第20页 |
·人性态度因素 | 第20-21页 |
·与侵犯事件相关的因素 | 第21页 |
·宽恕的培育与干预研究 | 第21-22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4页 |
3 研究一:中小学生宽恕心理的特征研究 | 第24-35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被试 | 第24页 |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5-30页 |
·中小学生宽恕的总体情况 | 第25页 |
·不同群体中小学生宽恕水平的主效应 | 第25-26页 |
·中小学生宽恕水平的具体情况 | 第26-30页 |
·讨论 | 第30-34页 |
·中小学生宽恕水平的总体状况良好 | 第30-31页 |
·中小学生在宽恕自己方面男生高于女生 | 第31页 |
·年级对中小学生宽恕他人影响显著 | 第31-32页 |
·不同学校级别对中小学生宽恕他人影响显著 | 第32页 |
·不同人际关系氛围对中小学生宽恕水平影响显著 | 第32-33页 |
·中小学生宽恕他人在伤害事件上的差异影响显著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4 研究二:中小学生宽恕心理与人性态度、移情及归因的关系 | 第35-42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第36页 |
·移情、人性态度以及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 | 第36-37页 |
·中小学生宽恕水平、人性态度、移情及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中小学生宽恕水平、人性态度、移情及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人性态度对中小学生宽恕的直接效应 | 第39-40页 |
·归因方式对中小学生宽恕的直接效应 | 第40页 |
·移情对中小学生宽恕的直接效应 | 第40页 |
·人性态度、归因方式对中小学生宽恕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5 研究三:中小学生宽恕心理的培育研究 | 第42-49页 |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研究设计 | 第42-43页 |
·研究工具 | 第43-44页 |
·研究程序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宽恕水平前测差异分析 | 第45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宽恕水平后测差异分析 | 第45页 |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宽恕水平差量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实验班宽恕水平前、后测结果比较 | 第46页 |
·控制班宽恕水平前、后测结果比较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6 建议与对策 | 第49-52页 |
·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宽恕观 | 第49页 |
·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增强个体宽恕水平 | 第49页 |
·提高中小学生移情能力,减少伤害行为的发生 | 第49-50页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中小学生宽恕水平 | 第50页 |
·创设有利于提高宽恕水平发展的环境 | 第50-52页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1 儿童马氏量表 | 第60-61页 |
附录2 Hearland宽恕量表 | 第61-62页 |
附录3 归因方式量表(MMCS) | 第62-64页 |
附录4 基本移情量表(BES)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