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立项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无煤柱开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沿空留巷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沿空掘巷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拟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路线 | 第17-19页 |
2 9203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的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分析 | 第19-33页 |
·综放沿空巷道的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恒昇煤矿简介 | 第19页 |
·煤层赋存情况 | 第19-20页 |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21页 |
·煤岩力学参数 | 第21-22页 |
·相似模拟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参数确定 | 第22页 |
·模型的铺设 | 第22-23页 |
·模型测点的布置 | 第23-24页 |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24-31页 |
·工作面矿压情况分析 | 第24-27页 |
·工作面上覆岩层位移变形情况分析 | 第27-30页 |
·工作面顶板上覆岩层垮落带高度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老顶断裂位置与无煤柱开采巷道围岩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 第33-51页 |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状态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33页 |
·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沿空留巷相似配比和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相似模型的建立及开挖方案 | 第34页 |
·沿空留巷直接顶厚度变化与充填体应力及围岩变形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悬臂梁长度与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变形关系及合理卸压位置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第36-41页 |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数值模拟的力学参数 | 第37-38页 |
·实验目的及模拟、监测方案 | 第38-39页 |
·沿空巷道侧向顶板卸压前后效果分析 | 第39页 |
·沿空巷道侧向顶板悬臂的合理卸压位置确定 | 第39-41页 |
·老顶断裂位置对沿空掘巷煤柱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1-48页 |
·沿空掘巷老顶上覆岩层的破断结构形式及老顶断裂结构力学模型 | 第41-42页 |
·沿空掘巷老顶关键块断裂位置与窄煤柱上覆载荷关系分析 | 第42-44页 |
·老顶关键块断裂结构力学模型及其位置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 厚硬老顶沿空巷道护巷方法的选择及煤柱宽度确定 | 第51-67页 |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可行性分析 | 第51-55页 |
·充填体过渡期切顶阻力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充填体自行切顶可行性分析 | 第54-55页 |
·沿空掘巷巷道合理位置及窄煤柱宽度的确定 | 第55-65页 |
·老顶关键块断裂位置理论计算 | 第55-56页 |
·窄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 | 第56-57页 |
·窄煤柱合理宽度的数值模拟数 | 第57-64页 |
·沿空巷道合理位置确定 | 第64页 |
·护巷窄煤柱最终宽度确定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综放沿空掘巷工业性试验分析 | 第67-82页 |
·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67-68页 |
·支护参数智能决策系统设计 | 第67页 |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案 | 第67-68页 |
·矿压观测内容和方法 | 第68-69页 |
·矿压观测的目的 | 第68页 |
·观测的主要内容 | 第68页 |
·9203工作面测站布置和观测方法 | 第68-69页 |
·窄煤柱及巷道围岩应力观测 | 第69-71页 |
·观测方案 | 第69页 |
·窄煤柱及巷道围岩应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69-71页 |
·机巷、风巷表面位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71-73页 |
·机巷表面位移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71-72页 |
·风巷表面位移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2-73页 |
·表面位移数据小结 | 第73页 |
·两巷多点位移计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73-76页 |
·机巷多点位移数计据整理及分析 | 第73-74页 |
·风巷多点位移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4-76页 |
·两巷锚杆压力计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6-79页 |
·机巷锚杆压力计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6-78页 |
·风巷锚杆压力计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8-79页 |
·顶板离层仪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主要结论与存在不足 | 第82-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3-84页 |
·存在不足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