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依据及基本思路 | 第23-33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23-28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3-25页 |
·转移支付理论 | 第25页 |
·财政支出理论 | 第25-26页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制度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现实依据 | 第28-30页 |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外部性 | 第28页 |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 第28-29页 |
·新能源汽车环保和能源节约的外部性 | 第29-30页 |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30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基本思路 | 第30-33页 |
·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环节 | 第30-31页 |
·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理 | 第31-33页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33-50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作用分析 | 第33-35页 |
·新能源汽车市场失灵分析 | 第33-34页 |
·补贴政策化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失灵的经济学解释 | 第34-35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归宿分析 | 第35-40页 |
·对生产者补贴的归宿分析 | 第36-37页 |
·对消费者补贴的归宿分析 | 第37-38页 |
·整车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补贴归宿分析 | 第38-40页 |
·补贴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分配的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对生产者补贴的分配 | 第40-41页 |
·对消费者补贴的分配 | 第41-42页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42-46页 |
·单独补贴生产环节时社会福利的变化 | 第42-43页 |
·单独补贴消费者时社会福利的变化 | 第43-44页 |
·同时补贴两方时社会福利的变化 | 第44-46页 |
·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影响 | 第46-50页 |
·补贴政策现状与产销量分析 | 第46-47页 |
·补贴政策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 第47-48页 |
·补贴政策对消费环节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4章 政企博弈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补贴模型 | 第50-61页 |
·模型构建 | 第50-58页 |
·完全不合作生产时的最优研发补贴 | 第50-52页 |
·半合作生产时的最优研发补贴 | 第52-56页 |
·完全合作生产时的最优研发补贴 | 第56-58页 |
·比较与分析 | 第58-59页 |
·实证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政企博弈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模型分析 | 第61-71页 |
·补贴生产者的模型分析 | 第61-65页 |
·补贴生产者时的消费者需求分析 | 第61-62页 |
·补贴生产者时的企业最优决策分析 | 第62-63页 |
·补贴生产者时的最优补贴政策分析 | 第63-64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65页 |
·补贴消费者的模型分析 | 第65-67页 |
·补贴消费者时的消费者需求分析 | 第65-66页 |
·补贴消费者时的企业最优决策分析 | 第66-67页 |
·补贴消费者时的最优补贴政策分析 | 第67页 |
·实证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1-76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政策建议 | 第72-76页 |
·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补贴力度 | 第72-73页 |
·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适当的补贴 | 第73页 |
·应该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售后环节进行适当的补贴 | 第73页 |
·适当加大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力度,降低转换成本 | 第73-74页 |
·适当调整现行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 | 第74页 |
·对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 第74页 |
·补贴政策应与其他支持政策相配套 | 第74-75页 |
·建立可持续的补贴融资机制 | 第75页 |
·建立有效的补贴监管体系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