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2-15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驾驶员行为研究 | 第13-14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研究 | 第14-15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安全容错能力提升技术研究 | 第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20-30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的内涵 | 第20-22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概况 | 第22-24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特点 | 第24-29页 |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点 | 第25-26页 |
·交通事故气候分布特点 | 第26页 |
·交通事故车辆类型特点 | 第26-27页 |
·交通事故类型分布特点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第30-46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事故影响因素 | 第30-39页 |
·驾驶员因素 | 第30-32页 |
·车辆因素 | 第32页 |
·交通环境因素 | 第32-38页 |
·容错能力因素 | 第38-39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的GO法分析 | 第39-43页 |
·GO法简介 | 第39-40页 |
·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GO法演示过程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安全容错能力提升 | 第46-70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安全容错提升实施路线 | 第46页 |
·驾驶员视觉明暗解决措施 | 第46-51页 |
·隧道进出.照明 | 第47-49页 |
·遮光棚设计 | 第49-51页 |
·标志标线解决方案 | 第51-58页 |
·交通标志标线优化 | 第51-55页 |
·减速防滑标线设置 | 第55-58页 |
·防撞构造物改善措施 | 第58-63页 |
·隧道防撞安全优化 | 第58-59页 |
·桥梁护栏及桥隧过度护栏加强改造 | 第59-63页 |
·桥隧群电子信息解决方案 | 第63-65页 |
·可变信息发布系统 | 第63-64页 |
·车速反馈设施 | 第64-65页 |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 第65-69页 |
·构建应急救援系统的基本原则 | 第65-66页 |
·应急救援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 第66-67页 |
·应急救援系统的实施程序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安全容错能力提升技术效果评价 | 第70-82页 |
·安全熵及耗散结构的概述 | 第70-71页 |
·安全熵理论 | 第70页 |
·桥隧群路段交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 第70-71页 |
·桥隧群路段交通系统的“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 | 第71-72页 |
·“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71-72页 |
·“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模型的转义 | 第72页 |
·基于安全熵及耗散结构的桥隧群路段安全容错能力提升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 第72-78页 |
·桥隧群路段安全熵流演变过程 | 第72-74页 |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74-75页 |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安全熵流值计算过程 | 第75-77页 |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耗散结构的判据 | 第77-78页 |
·案例分析 | 第78-80页 |
·案例概述 | 第78-79页 |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研究结论 | 第82页 |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82-83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