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路耦合安全行驶机理的山区农村客运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事故特性分析研究 | 第18-33页 |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8页 |
·公路因素 | 第18-21页 |
·车辆因素 | 第21-23页 |
·驾驶员因素 | 第23-24页 |
·其他客运因素 | 第24-28页 |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事故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事故形态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事故车型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事故路段分布特征 | 第30页 |
·事故肇事原因分布 | 第30-31页 |
·事故伤亡程度分布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第33-46页 |
·山区农村客运车辆与道路耦合机理研究 | 第33-39页 |
·长下坡路段 | 第33-36页 |
·弯道路段 | 第36-39页 |
·山区农村下坡路段客运车辆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第39-43页 |
·下坡路段制动行驶能量转化分析 | 第39-40页 |
·下坡路段制动行驶温升模型 | 第40-43页 |
·下坡路段制动行驶安全评价模型 | 第43页 |
·山区农村弯道路段客运车辆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第43-45页 |
·车辆侧翻安全评价 | 第43-44页 |
·车辆侧滑安全评价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第46-72页 |
·下坡路段通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第46-55页 |
·最大纵坡坡长 | 第47-48页 |
·实例分析 | 第48-51页 |
·车辆通行条件 | 第51-54页 |
·与规范进行比较 | 第54-55页 |
·弯道路段通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第55-60页 |
·弯道半径 | 第56-57页 |
·实例分析 | 第57-58页 |
·与规范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 第58-59页 |
·车辆通行条件 | 第59-60页 |
·安全保障设施设置研究 | 第60-71页 |
·安保设施设置原则 | 第60-61页 |
·典型路段安保设施设置 | 第61-68页 |
·案例分析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车辆安全保障政策 | 第72-76页 |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扶持政策 | 第72-73页 |
·调整乡镇场站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分额 | 第72页 |
·落实客运企业运营补贴 | 第72页 |
·拓展客运专项发展资金筹措渠道 | 第72-73页 |
·山区农村公路客运运营管理保障政策 | 第73-74页 |
·建立客运车辆准入机制 | 第73页 |
·提高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第73-74页 |
·加强客运相关人员管理意识 | 第74页 |
·构建客运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