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6-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7页 |
四、生态科技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第一章 生态科技及其研究 | 第13-17页 |
一、生态科技概念 | 第13-15页 |
(一) 科技发展的生态转向 | 第13页 |
(二) 生态建设的科技手段 | 第13-14页 |
(三) 生态科技的四个维度 | 第14-15页 |
二、生态科技特征 | 第15-17页 |
(一) 自然的生态化 | 第15页 |
(二) 经济的生态化 | 第15-16页 |
(三) 技术的生态化 | 第16页 |
(四) 社会的生态化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产生背景及文化理论来源 | 第17-30页 |
一、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7-20页 |
(一) 国际大环境促进生态科技发展 | 第17-19页 |
(二) 国内传统科技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科技发展 | 第19-20页 |
二、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文化理论来源 | 第20-30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科技思想 | 第20-22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第22-23页 |
(三)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 第23-25页 |
(四)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科技思想 | 第25-30页 |
第三章 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容分析 | 第30-44页 |
一、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30-33页 |
(一) 十六大至十七大期间:理论探索阶段 | 第30-31页 |
(二) 十七大至十八大期间:发展完善阶段 | 第31-33页 |
二、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的内容分析 | 第33-44页 |
(一) 发展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指导 | 第33-35页 |
(二) 发展生态科技思想的战略目标 | 第35-36页 |
(三) 发展生态科技思想的基本方针 | 第36-39页 |
(四) 发展生态科技思想的主要途径 | 第39-44页 |
第四章 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发展的时代意义 | 第44-51页 |
一、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发展的理论意义 | 第44-46页 |
(一) 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科技思想 | 第44-45页 |
(二) 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 第45-46页 |
(三) 丰富了“中国梦”的科技内涵 | 第46页 |
二、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中国共产党生态科技思想发展的实践意义 | 第46-51页 |
(一) 有利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 第46-47页 |
(二) 有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47-48页 |
(三) 有利于稳固经济发展新常态 | 第48-49页 |
(四) 有利于加快国家创新驱动 | 第49页 |
(五)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