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9-11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述 | 第16-20页 |
一、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其表现 | 第16-17页 |
(一) 生态问题的产生 | 第16-17页 |
(二) 生态问题的表现 | 第17页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20页 |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 第18页 |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第18-19页 |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源流与现实背景 | 第20-28页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理论源流 | 第20-25页 |
(一) 技术的神性起源 | 第20-21页 |
(二)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 | 第21-23页 |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思想 | 第23-25页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现实背景探析 | 第25-28页 |
(一) 现实诉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 第25-26页 |
(二) 实践探索:西方绿色运动的不断壮大 | 第26-27页 |
(三) 理论支撑: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化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一、技术是人类“控制自然”的手段 | 第28-30页 |
二、技术是促进“异化劳动”的条件 | 第30-32页 |
三、“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 第33-42页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价值 | 第33-36页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思想 | 第33-34页 |
(二) 牢固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第34-36页 |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 第36-42页 |
(一) 利用技术的创新力推动生态公平建设 | 第36-39页 |
(二) 利用技术的生态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