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石墨烯纳米带 | 第15-18页 |
·碳原子链的研究 | 第18-31页 |
·实验上制备出来之前的研究 | 第18-20页 |
·碳原子链的实验制备 | 第20-24页 |
·碳原子链连接的石墨烯的理论研究 | 第24-30页 |
·碳原子链连接的石墨烯的电输运特性测量 | 第30-31页 |
·硅烯及硅烯纳米带 | 第31-33页 |
·硅烯的基本性质 | 第31-32页 |
·硅烯纳米带 | 第32-3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9-45页 |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39-40页 |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40-41页 |
·Kohn-Sham方程 | 第41-42页 |
·能量泛函 | 第42-44页 |
·Thomas-Fermi理论 | 第42-43页 |
·局域密度近似 | 第43-44页 |
·广义梯度近似 | 第44页 |
·赝势的选择 | 第44页 |
·基组函数 | 第44-45页 |
·平面波基组 | 第45页 |
·实空间基组 | 第45页 |
·量子输运 | 第45-50页 |
·介观系统 | 第45-46页 |
·Landauer图像 | 第46-47页 |
·散射态 | 第47页 |
·密度矩阵 | 第47-48页 |
·Landauer-Büttiker公式 | 第48-49页 |
·非平衡态两极量子器件 | 第49-50页 |
·计算软件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结构和对称性对碳原子链连接石墨烯纳米带的电输运特性的影响 | 第52-72页 |
·引言 | 第52-55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6-63页 |
·对称单链连接的线性电输运特性 | 第56-58页 |
·其它连接的线性电输运特性 | 第58-61页 |
·两极器件的非线性电输运特性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四章 具有完美自旋和电流二极管特性的碳原子链连接石墨烯纳米带的器件 | 第72-94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73-7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5-86页 |
·线性自旋输运特性 | 第77-78页 |
·自旋整流和自旋过滤效应 | 第78-80页 |
·硼原子单电极掺杂时的非线性特性 | 第80-83页 |
·氮原子单电极掺杂时的非线性特性 | 第83-85页 |
·硼/氮原子双电极掺杂时的非线性特性 | 第85-86页 |
·总结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五章 铝原子掺杂锯齿型硅烯纳米带的半金属特性 | 第94-108页 |
·引言 | 第94-96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9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6-104页 |
·单原子掺杂时的半金属特性 | 第96-101页 |
·多原子掺杂时的电子能带结构 | 第101-104页 |
·总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总结 | 第108-110页 |
·展望 | 第110-111页 |
创新性说明 | 第111-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