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机体—主轴承盖微动疲劳损伤及其改进措施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19页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微动疲劳及其危害第12-14页
     ·微动疲劳的基本概念第12-13页
     ·微动疲劳的危害性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状态第14-17页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15-16页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16-17页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7-19页
     ·学术构想与思路第1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无关性第19-29页
   ·机体-主轴承盖实体模型建立第19页
   ·机体-主轴承盖有限元前处理第19-26页
     ·有限元建模的步骤第19-21页
     ·有限元建模的具体过程第21-26页
   ·模型网格无关性分析第26-29页
3 静力学、接触面接触特征及失效机理分析第29-52页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模型静力学分析第29-40页
     ·预紧工况下接触模型静力学分析第29-34页
     ·爆发工况下接触模型静力学分析第34-39页
     ·机体-主轴承盖应力和位移分析第39-40页
   ·机体与主轴承盖接触面的接触特征分析第40-46页
     ·接触面的接触状态分析第41-43页
     ·接触面的接触压力分析第43-44页
     ·接触面的接触摩擦力分析第44-46页
     ·小结第46页
   ·机体-主轴承盖失效机理研究第46-52页
     ·微动失效中的力学研究第46-47页
     ·微动疲劳和普通疲劳第47-49页
     ·微动磨损及其判定标准第49页
     ·机体-主轴承盖支撑面结构失效形式判定及机理分析第49-51页
     ·小结第51-52页
4 结构失效仿真分析方法选定第52-57页
   ·临界面疲劳参数法及综合参数法介绍第52-53页
     ·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第52-53页
     ·综合参数法第53页
   ·疲劳参数法的确定第53-57页
     ·临界面疲劳参数法预测结果分析第53-56页
     ·综合参数法预测结果分析第56页
     ·微动疲劳破环参数法的确定第56-57页
5 机体-主轴承盖微动疲劳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第57-82页
   ·微动疲劳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7-58页
   ·改进措施对微动损伤的改善作用第58-81页
     ·主轴承盖螺栓预紧力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59-60页
     ·主轴承盖螺栓直径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60-61页
     ·加装减磨垫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61-64页
     ·机体主轴承座孔加强筋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64-66页
     ·机体侧板加强筋高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66-68页
     ·主轴承盖底面圆弧半径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68-70页
     ·主轴承盖接触面板高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0-72页
     ·主轴承盖座孔加强筋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2-73页
     ·主轴承盖二道筋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3-75页
     ·机体接触面板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5-77页
     ·主轴承盖侧板加强筋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7-79页
     ·主轴承盖面板厚度对改善微动损伤的作用第79-81页
   ·小结第81-8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2-85页
   ·总结第82-83页
   ·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钢活塞的热机耦合仿真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
下一篇:某型号柴油机曲轴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