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表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际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7-28页 |
·人居环境研究 | 第17-19页 |
·先驱者应对城市问题的探索(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 第17页 |
·从人类聚居学到人居环境科学(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 | 第17-18页 |
·当今世界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第18-19页 |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 第19-22页 |
·基于乡村地理学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 第19-21页 |
·基于乡村社会学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 第21-22页 |
·比较总结 | 第22页 |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 第22-25页 |
·英国——发展中心村 | 第22-23页 |
·德国——鼓励公共参与 | 第23页 |
·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 | 第23-24页 |
·韩国——新村运动 | 第24-25页 |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 第25-27页 |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 第25页 |
·改革开放后的乡镇工业化 | 第25页 |
·新农村建设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盐城市乡村总体地域特征及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 第28-50页 |
·盐城市乡村总体地域特征 | 第28-33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8-29页 |
·乡村形态特征 | 第29页 |
·乡村住宅特征 | 第29-33页 |
·盐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 第33-45页 |
·样本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样本村庄规划建设水平现状 | 第38-40页 |
·样本村庄环境建设水平现状 | 第40-42页 |
·样本村庄村民的认知及意愿 | 第42-45页 |
·盐城市典型样本村庄解析 | 第45-48页 |
·盐城市阜宁县益林镇马家荡村 | 第45-46页 |
·盐城市东台市三仓镇兰址村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盐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问题与矛盾 | 第50-63页 |
·乡村的无序发展导致村庄形态的变形 | 第50-52页 |
·建设规划总体缺乏科学性 | 第50-51页 |
·低水平建设降低了整体环境品质 | 第51-52页 |
·村宅建造技术和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52-56页 |
·村民建房缺少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管理 | 第52-54页 |
·乡村住宅建筑质量未达标 | 第54-55页 |
·地方风貌的传承因技术的缺少而丧失 | 第55-56页 |
·乡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 第56-59页 |
·村级公共设施配备不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 第56-58页 |
·村级公共设施构成缺失使其利用率偏低 | 第58-59页 |
·市政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的问题较为突出 | 第59-61页 |
·市政设施不足导致环境品质不佳 | 第59-60页 |
·环境建设的判断偏差增加了建设和维护的难度 | 第60-61页 |
·村庄环境绿化率偏低影响了村庄整体面貌的景观感受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盐城市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 第63-74页 |
·乡村建设的科学决策与引导 | 第63-65页 |
·政策引导“合理”密度 | 第63-64页 |
·政策调动村民自建的积极性 | 第64页 |
·政策鼓励“适当集中居住” | 第64-65页 |
·乡村规划建设相关技术的针对性研究 | 第65-69页 |
·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技术规程指导村庄规划 | 第65-66页 |
·加强村庄的试点与示范工作 | 第66-67页 |
·研究适合分散村庄的水处理设施 | 第67-69页 |
·调整村庄环境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 第69页 |
·加强乡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支持 | 第69-71页 |
·编制乡村住宅示范图集,引导村民建房 | 第70页 |
·对“地方工匠”进行登记管理与培训 | 第70页 |
·编制建房科普读物,普及建筑知识 | 第70页 |
·鼓励“志愿者”进行建筑知识科普 | 第70-71页 |
·加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的培育 | 第71-72页 |
·多方筹集为村庄环境维护提供资金保障 | 第71页 |
·建立一支稳定、长效管理队伍 | 第71-72页 |
·定期进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12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