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段新建建筑形式及其设计逻辑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的缘起 | 第12页 |
·历史地段新建建筑面临的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14-16页 |
·设计逻辑 | 第14页 |
·历史文化街区 | 第14页 |
·历史地段 | 第14-15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第18-28页 |
·国外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实践发展脉络 | 第19-23页 |
·国内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国内理论研究 | 第23-24页 |
·国内实践探索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第3章 历史地段新建建筑分类研究 | 第28-47页 |
·分类方法 | 第28-31页 |
·分类案例研究 | 第31-43页 |
·仿古复制型 | 第32-34页 |
·内隐现代,外显传统型 | 第34-37页 |
·内隐传统,外显现代型 | 第37-41页 |
·新旧强烈对比型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7页 |
第4章 新建筑形式设计的内在逻辑 | 第47-67页 |
·设计逻辑的定义 | 第47-48页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48-60页 |
·建筑功能 | 第48-49页 |
·建筑技术 | 第49-52页 |
·城市文脉 | 第52-56页 |
·建筑思潮 | 第56-58页 |
·决策机制 | 第58-60页 |
·影响因素偏重分析 | 第60-62页 |
·设计原则 | 第62-66页 |
·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求 | 第62页 |
·尊重城市历史背景 | 第62-63页 |
·修补城市结构(肌理) | 第63-64页 |
·保护和加强城市视线(视野)、地标 | 第64页 |
·控制建筑规模尺度 | 第64-65页 |
·注重建筑材料、色调和细节 | 第65页 |
·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体现时代性 | 第65-66页 |
·保持良好的协调与沟通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扬州老城低碳更新试点社区项目实践 | 第67-87页 |
·项目背景 | 第67-68页 |
·扬州市老城区概况 | 第67-68页 |
·项目缘起 | 第68页 |
·项目规划目标 | 第68-69页 |
·扬州市历史地段新建筑实例研究 | 第69-76页 |
·仿古复制型——扬州东关街 | 第69-71页 |
·内隐传统,外显现代型——扬州校场 | 第71-73页 |
·内隐现代,外显传统型——扬州文化里节能办公建筑 | 第73-75页 |
·启示 | 第75-76页 |
·项目构思 | 第76-86页 |
·对新建筑形式的初步设想 | 第76-77页 |
·设计地块分析 | 第77-81页 |
·设计方案的比较 | 第81-84页 |
·决策过程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