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3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9-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第2章 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第30-65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 | 第30-37页 |
·马克思对理论哲学的批判 | 第30-34页 |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第34-3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第37-47页 |
·十月革命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 第38-40页 |
·十月革命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 第40-43页 |
·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 第43-4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实践智慧 | 第47-65页 |
·实践与实践智慧 | 第48-60页 |
·毛泽东实践智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因素 | 第60-65页 |
第3章 毛泽东的政治实践智慧 | 第65-134页 |
·特殊的革命性质 | 第65-81页 |
·“二次革命论” | 第65-68页 |
·“一次革命论” | 第68-72页 |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 第72-75页 |
·“两个阶段”和“两种性质” | 第75-81页 |
·独特的革命道路 | 第81-95页 |
·议会斗争道路 | 第81-84页 |
·城市起义模式 | 第84-89页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第89-95页 |
·革命的统一战线 | 第95-107页 |
·放弃领导权与“关门主义” | 第96-98页 |
·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 第98-101页 |
·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 | 第101-107页 |
·思想上建党 | 第107-120页 |
·政党建设中的诸种问题 | 第107-111页 |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 | 第111-114页 |
·加强道德修养 | 第114-117页 |
·整风运动 | 第117-120页 |
·兼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120-134页 |
·政治纲领 | 第121-123页 |
·经济纲领 | 第123-130页 |
·文化纲领 | 第130-134页 |
第4章 毛泽东的军事实践智慧 | 第134-185页 |
·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夺利避害,争取主动 | 第137-145页 |
·夺利避害的重要性 | 第138-140页 |
·夺利避害的条件 | 第140-141页 |
·两条作战原则 | 第141-145页 |
·冷静理性的态度 | 第145-152页 |
·冷静理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 第145-146页 |
·冷静理性的具体表现 | 第146-152页 |
·任智精神的发挥 | 第152-157页 |
·兵家的任智传统 | 第153-154页 |
·毛泽东军事指挥中的任智精神 | 第154-157页 |
·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 | 第157-163页 |
·兵家传统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 第157-159页 |
·毛泽东军事论著中辩证思维方式的表现 | 第159-160页 |
·毛泽东军事指挥中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 | 第160-163页 |
·弱者的战略战术 | 第163-185页 |
·积极防御 | 第164-173页 |
·强调主观能动性 | 第173-178页 |
·人民战争 | 第178-185页 |
第5章 毛泽东实践智慧的哲学升华 | 第185-245页 |
·客观的理论需要与主观的兴趣 | 第185-195页 |
·反机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 第186-190页 |
·主观上的兴趣 | 第190-195页 |
·哲学升华的传统资源与历史积淀 | 第195-205页 |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 | 第195-201页 |
·“两论”主题的端倪与雏形 | 第201-205页 |
·批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 第205-213页 |
·关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 | 第206-208页 |
·重视“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等问题 | 第208-210页 |
·留意“特性”、“质”等哲学概念 | 第210-212页 |
·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经验与实际 | 第212-213页 |
·《实践论》与《矛盾论》 | 第213-221页 |
·实事求是 | 第221-233页 |
·考据学的治学方法与面向书本的“实事求是” | 第222-224页 |
·湘学的经世务实传统与面向现实的“实事求是” | 第224-227页 |
·湘学经世务实的文化氛围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 第227-229页 |
·“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轨迹与旨趣 | 第229-233页 |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转化 | 第233-245页 |
·矛盾分析法 | 第235-241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241-245页 |
第6章 余论:毛泽东实践智慧的时代意义 | 第245-256页 |
·实践的思维方式 | 第245-251页 |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 第251-254页 |
·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 | 第254-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64页 |
致谢 | 第264-2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65页 |
个人简历 | 第2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