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20页 |
第一章 钟泰的学术人生 | 第20-52页 |
第一节 钟泰学术人生概览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评价钟泰学术人生的几个重要依据 | 第22-25页 |
一、崇奉孔子,皈依儒学 | 第22-23页 |
二、倡"圣功王道天人性命贞一"之学 | 第23-24页 |
三、得日本汉学之启发,归中国文化之根本 | 第24页 |
四、执守知识学人的民间岗位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钟泰为学宗旨的确立 | 第25-43页 |
一、关于太谷学派 | 第27-29页 |
二、对太谷学派的历史性考察 | 第29-35页 |
三、钟泰与太谷学派 | 第35-43页 |
第四节 钟泰学术研究的开展 | 第43-47页 |
一、之江大学概况 | 第43-45页 |
二、钟泰在之江大学的经历与贡献 | 第45-46页 |
三、之江大学对钟泰治学特色形成的意义 | 第46-47页 |
附录 钟泰与日本的关系说明 | 第47-52页 |
一、钟泰留学日本的基本情况 | 第48页 |
二、钟泰留日时可能接触到的日本的研究中国哲学著作 | 第48-49页 |
三、日本近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研究 | 第49-50页 |
四、钟泰《中国哲学史》与汉译的日本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对比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哲学史观与方法学得失 | 第52-81页 |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早期写作经历与问题 | 第52-55页 |
一、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确立 | 第52-53页 |
二、谢无量与胡适的写作方法对比 | 第53-54页 |
三、钟泰《中国哲学史》概观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钟泰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评反省 | 第55-61页 |
一、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学术统系问题的质疑 | 第55-58页 |
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考证方法的驳正 | 第58-61页 |
第三节 钟泰对中国哲学史的探本寻源 | 第61-65页 |
一、超越传统经学的门户之见 | 第62-63页 |
二、钟泰的哲学史观和方法意识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方法背后的动机与学科要求的达成 | 第65-69页 |
一、胡适对中国文化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 第65-66页 |
二、钟泰对中国文化的"因时而制宜" | 第66-68页 |
三、作为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学科 | 第68-69页 |
第五节 钟泰《中国哲学史》书写的特色 #50——以汉唐哲学观为例 | 第69-76页 |
一、主张将中国哲学史分四期 | 第71页 |
二、突出汉唐哲学的思想融合特征 | 第71-73页 |
三、探寻汉唐哲学的方法原则 | 第73页 |
四、在唐代哲学史书写中的开拓性成绩 | 第73-76页 |
第六节 钟泰《中国哲学史》的得失见弊 | 第76-81页 |
一、主体性思考与学科化要求 | 第76-77页 |
二、自我更新与对话沟通 | 第77-79页 |
三、历史积累与理论建构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国学观及方法学特色 | 第81-103页 |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国学研究概观 | 第81-84页 |
一、国粹思潮是国学研究的肇始和发动 | 第82页 |
二、20年代是国学研究的鼎盛期 | 第82-83页 |
三、20年代末至30年代适应国学教育要求的国学研究 | 第83-84页 |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国学研究的文化透视和学术契机 | 第84-86页 |
一、古学复兴与儒学批判 | 第84-85页 |
二、全面性反传统对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否定 | 第85页 |
三、对国学研究进行反思的机缘 | 第85-86页 |
第三节 钟泰《国学概论》的方法学特色 | 第86-96页 |
一、治国学的方法探讨 | 第86-89页 |
二、汉宋异同的方法学思考 | 第89-93页 |
三、对钟泰合汉宋为一的学术方法的评析 | 第93-96页 |
第四节 钟泰与章太炎《国学概论》比较 | 第96-103页 |
一、钟泰与章太炎二著异同的简单对比 | 第96-97页 |
二、史学方法在国学中的地位问题 | 第97页 |
三、"流派"观念在国学中的影响问题 | 第97-103页 |
第四章 荀学新诠 | 第103-124页 |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 | 第103-106页 |
一、20世纪前期《荀子》文本整理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 第103-105页 |
二、20世纪前期对荀子学术思想的阐发和不足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钟泰《荀注订补》的文献学特色 | 第106-117页 |
一、《荀注订补》的主旨及特点 | 第106-109页 |
二、文献考释原则的提出、运用及其意义 | 第109-112页 |
三、钟泰对《荀子》文献整理的补正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钟泰荀子文献整理的思想依据 | 第117-124页 |
一、钟泰荀学观的主导倾向 | 第117-120页 |
二、钟泰荀子思想研究的动因分析 | 第120-124页 |
第五章 庄学再发现 | 第124-155页 |
第一节 "庄子之学出于儒"论列 | 第125-131页 |
一、"庄子之学出于儒"的提出 | 第126-129页 |
二、对"庄子之学出于儒"论断的分析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钟泰的庄学研究概观 | 第131-138页 |
一、钟泰前期的庄子哲学思想研究 | 第131-133页 |
二、《庄子发微》之大旨 | 第133-137页 |
三、从"庄子哲学"到《庄子发微》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钟泰解庄论析 | 第138-149页 |
一、论《庄子发微》的"内圣外王"说 | 第138-141页 |
二、论钟泰关于《庄子》"发仲尼之微言"说 | 第141-144页 |
三、论钟泰关于《庄子》"揭《周易》之奥旨"说 | 第144-149页 |
第四节 从《庄子发微》看钟泰的学思终趣 | 第149-155页 |
一、承太谷学派之业,发《庄子》之心 | 第150页 |
二、完善宋明理学,成就未尽之业 | 第150-152页 |
三、重建儒学思想体系,抒发个人的儒家信仰 | 第152-155页 |
第六章 钟泰与熊十力 | 第155-170页 |
第一节 晚年的人生和学术知己 | 第155-160页 |
一、双方的理解与信任 | 第156-158页 |
二、相互的慰藉与关照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具有孤往精神的文化个性 | 第160-162页 |
一、精神思想的独立 | 第160-161页 |
二、迥然有别的个性 | 第161-162页 |
第三节 文化守成的志业 | 第162-165页 |
一、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 第162-163页 |
二、不同的文化守成途径 | 第163-164页 |
三、同中有别的中西文化观 | 第164-165页 |
第四节 儒学重建之路的探索 | 第165-170页 |
一、儒学建构途径的选择——思想诠释 | 第165-166页 |
二、思想诠释的特点——会通与创发 | 第166-167页 |
三、晚年经学研究的契合——内圣外王 | 第167-170页 |
结语 | 第170-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附录一:钟泰研究综述及钟泰著述编年 | 第181-189页 |
附录二:钟泰先生生平简表 | 第189-192页 |
附录三:郭晓丽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参加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192-194页 |
后记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