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30页 |
一、"东学"与"西学":汉学的学术双重性 | 第13-16页 |
二、"波恩学派"与"美国学派":德国汉学研究的独特路径 | 第16-21页 |
三、"翻译"与"研究":关联又独立的两个方面 | 第21-30页 |
第一章 学院与民间:翻译和研究的两股力量 | 第30-52页 |
第一节 大学、学者、图书馆和汉学刊物 | 第32-45页 |
一、德国大学体系内与中国当代文学相关的汉学研究机构及汉学学者 | 第33-42页 |
二、藏有中国当代文学书籍的德国图书馆 | 第42-44页 |
三、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和研究相关的德国汉学期刊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民间汉学机构、出版社、自由翻译者 | 第45-52页 |
一、德国大学体系外与中国当代文学相关的民间汉学机构 | 第46-49页 |
二、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几家出版社 | 第49-50页 |
三、中国文学的自由翻译者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国家声音与个体叙事:翻译的主题流变 | 第52-89页 |
第一节 与国家声音共鸣 | 第54-66页 |
一、朦胧诗歌、伤痕文学 | 第54-61页 |
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 第61-66页 |
第二节 转向个体叙事 | 第66-83页 |
一、寻根文学、先锋实验 | 第66-75页 |
二、女性文学、新写实 | 第75-80页 |
三、后朦胧诗及其他诗歌 | 第80-83页 |
第三节 落入叙事狂欢 | 第83-89页 |
一、通俗文学 | 第83-85页 |
二、身体写作 | 第85-89页 |
第三章 政治化与商业化:被批判的取向 | 第89-111页 |
第一节 如影随形的主流意识形态 | 第90-102页 |
一、国家意志的代言者 | 第91-98页 |
二、分裂的叙述者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世俗化写作 | 第102-111页 |
一、消解崇高 | 第102-107页 |
二、沉溺欲望 | 第107-111页 |
第四章 民族的与世界的:被称道的文本 | 第111-133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整合 | 第113-121页 |
一、不仅仅是"寻根" | 第114-117页 |
二、知青记忆、节制语言与电影宣传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现代德国 | 第121-133页 |
一、德国社会的"道家热" | 第122-125页 |
二、时代精神与道教特质 | 第125-133页 |
第五章 想象与对话: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 | 第133-161页 |
第一节 游走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的中国形象 | 第134-144页 |
一、马可·波罗:旅行家的眼光 | 第134-135页 |
二、耶稣会时代:体察与播扬 | 第135-137页 |
三、理性的时代:赞美与批评 | 第137-140页 |
四、轻蔑眼光下的"中国佬" | 第140-141页 |
五、两种形象的纠结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异者接受与自我观照 | 第144-151页 |
第三节 与"他者"作跨文化对话 | 第151-161页 |
一、文学翻译:理解的对话模式 | 第152-157页 |
二、"误读"中的跨文化对话 | 第157-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8页 |
后记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