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3-14页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页 |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5页 |
3、 高等教育理论 | 第15-16页 |
4、 市场经济理论 | 第16页 |
5、 社会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二) 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7-18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8页 |
二、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8-23页 |
(一)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 | 第18-20页 |
1、 后勤服务体制状况 | 第19页 |
2、 住宿管理与服务状况 | 第19-20页 |
3、 餐饮管理与服务状况 | 第20页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 政府指导政策不明确 | 第20页 |
2、 未完全形成由市场调节的竞争局面 | 第20-21页 |
3、 学校监督缺乏有力措施 | 第21页 |
4、 后勤职工存在较多顾虑 | 第21页 |
5、 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 第21页 |
(三)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1-23页 |
1、 思想原因 | 第21-22页 |
2、 职工队伍原因 | 第22页 |
3、 管理体制的责权利原因 | 第22页 |
4、 抵御风险原因 | 第22-23页 |
三、 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一) 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介绍 | 第23-24页 |
1、 德国模式 | 第23页 |
2、 美国模式 | 第23页 |
3、 日本模式 | 第23-24页 |
(二) 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验总结 | 第24-25页 |
1、 运作模式 | 第24页 |
2、 人财制度 | 第24页 |
3、 经营方式灵活 | 第24-25页 |
4、 多渠道解决住宿 | 第25页 |
(三) 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借鉴作用 | 第25-26页 |
1、 理顺制约高校发展的关系 | 第25页 |
2、 后勤社会化的优势 | 第25页 |
3、 公益性、市场性相统一 | 第25-26页 |
4、 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后勤管理 | 第26页 |
四、 构建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后勤完全社会化托管模式 | 第26-37页 |
(一) 后勤完全社会化托管模式的范围和内容 | 第26-27页 |
1、 完全社会化托管模式 | 第26-27页 |
2、 完全社会化托管的范围和内容 | 第27页 |
(二) 完全社会化模式运行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27-28页 |
2、 高校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 第28页 |
(三) 完全社会化模式运行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1、 国家政策支持鼓励 | 第28-29页 |
2、 积累成功经验、推进社会化改革 | 第29页 |
(四)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后勤完全社会化托管模式 | 第29-35页 |
1、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简介 | 第29-30页 |
2、 后勤完全社会化托管模式运行的历程 | 第30页 |
3、 托管模式运行的监管保障措施 | 第30-35页 |
(五) 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