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6页 |
一、问题缘起与意义 | 第12-24页 |
二、主要概念的说明 | 第24-32页 |
三、文献综述及反思 | 第32-50页 |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50-53页 |
五、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53-56页 |
第二章 国家、个人与社会: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基本维度 | 第56-91页 |
一、必须的解释:理论典型的选择及主要理由 | 第56-61页 |
二、国家本位教育价值取向:以柏拉图为例 | 第61-68页 |
(一) 正义的理想国家:柏拉图的政治梦想 | 第61-63页 |
(二) 理想国家所需的教育设计 | 第63-66页 |
(三) 锻就理想国家:国家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 第66-68页 |
三、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以卢梭为例 | 第68-76页 |
(一) 自由的契约社会:卢梭的政治构想 | 第68-70页 |
(二) 契约社会所需的教育设计 | 第70-73页 |
(三) 造就独立个人: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 第73-76页 |
四、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以杜威为例 | 第76-86页 |
(一) 开放的民主社会:杜威的政治理想 | 第76-79页 |
(二) 民主社会所需的教育设计 | 第79-82页 |
(三) 铸就民主社会: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 第82-86页 |
五、三种教育价值取向类型的核心特征与当前启示 | 第86-91页 |
第三章 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整体偏差的历史形成 | 第91-123页 |
一、政治革命中心时期:国家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定型 | 第93-100页 |
二、经济建设中心时期:国家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调整 | 第100-106页 |
三、走向科学发展时期: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初露端倪 | 第106-111页 |
四、偏向国家本位: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整体偏差的性质 | 第111-123页 |
(一) 国家是确立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立场 | 第112-115页 |
(二) 国家需要是我国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主题 | 第115-119页 |
(三) 国家本位偏向“孕育”着具体的优先价值选择 | 第119-123页 |
第四章 学校教育仪式性操演中的精英主义价值导向 | 第123-157页 |
一、仪式性的社会生活:制度化学校教育的本源性格 | 第124-127页 |
二、为竞争优胜者祝圣:社会精英提前筛滤的优生评选 | 第127-136页 |
(一) 称号的意义:精英的象征和晋级的符号资本 | 第128-132页 |
(二) 苦行和祝圣:周期性隆重表彰中的精英形成 | 第132-136页 |
三、给班级管理者授衔:管理精英早期预演的干部选拨 | 第136-142页 |
(一) 授予的管理头衔:“班干部”的由来及其选拨 | 第136-137页 |
(二) 头衔的实质获得:班级社会中的“干群”分层 | 第137-142页 |
四、“制造”的身份:我国学校教育的精英主义价值导向 | 第142-157页 |
(一) 精英与大众的分隔:我国学校生活的仪式性主题 | 第142-146页 |
(二) 转向制度背后:精英主义价值导向的多视角反思 | 第146-157页 |
第五章 学校教育生产化管理中的效率主义价值追求 | 第157-190页 |
一、效率为本: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旨归 | 第158-165页 |
(一) 效率主义在学校管理中的侵入 | 第158-161页 |
(二) 功利化思维主导下的效率崇拜 | 第161-165页 |
二、达至效率的机制:自上而下的生产化运作 | 第165-180页 |
(一) 无所不能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165-168页 |
(二) 唯上负责的科层组织设计 | 第168-172页 |
(三) 细微有力的教学活动规训 | 第172-176页 |
(四) 过多且细的效果量化考核 | 第176-180页 |
三、效率主义遮蔽了学校教育的民主价值追求 | 第180-190页 |
(一) 效率主义侵蚀了学校教育的价值理性 | 第180-185页 |
(二) 学会民主生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 | 第185-190页 |
第六章 调整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路径初探 | 第190-233页 |
一、“国家”遭遇挑战:调整国家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背景 | 第191-196页 |
(一) 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国家角色的悄然转变 | 第191-193页 |
(二) 个体的崛起和公民社会培育的双重协奏 | 第193-196页 |
二、调整的目标路径:培养现代公民作为核心价值选择 | 第196-206页 |
(一) 现代公民的三个基本人格特征 | 第196-199页 |
(二) 我国学校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的忽视 | 第199-202页 |
(三) 现代公民作为核心价值选择的基本理据 | 第202-206页 |
三、调整的制度路径:走向学校教育的多主体公共治理 | 第206-220页 |
(一) 公共治理:重组政府权力的一种制度设计 | 第207-209页 |
(二) 学校教育公共治理的价值意蕴和基本模式 | 第209-214页 |
(三) 我国学校教育公共治理中的政府角色重塑 | 第214-220页 |
四、调整的实践路径:学校生活整体形态的民主化改造 | 第220-233页 |
(一) 培育批判型课堂教学文化 | 第221-225页 |
(二) 创设自主型班级公共生活 | 第225-227页 |
(三) 构筑互学型的学校共同体 | 第227-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4页 |
后记 | 第254-256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