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或有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或有创新 | 第17-18页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的制度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21页 |
一、国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20页 |
二、国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的制度背景 | 第21-25页 |
一、国外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制度背景 | 第21-23页 |
二、国内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制度背景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一、委托代理与受托责任理论 | 第25页 |
二、有效市场理论 | 第25-26页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页 |
四、信号传递理论 | 第26页 |
第四节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一、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与认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问题的统计分析 | 第29-47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9页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29-47页 |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披露情况 | 第29-30页 |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披露情况 | 第30-47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47-53页 |
第一节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的现状 | 第47-49页 |
一、内部控制缺陷标准难以认定 | 第47-48页 |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较大的人为选择性 | 第48页 |
三、管理层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 | 第48页 |
四、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形式化 | 第48-49页 |
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杂乱且披露方式较为单一 | 第49页 |
六、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意见披露不足 | 第49页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一、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上存在缺陷 | 第50页 |
二、上市公司自我评价及披露意识淡薄 | 第50-51页 |
三、监管力度不够 | 第51-52页 |
四、利益需求者要求不高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披露问题对策 | 第53-59页 |
第一节 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披露问题的建议 | 第53-56页 |
一、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 | 第53-54页 |
二、强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缺陷认定及信息披露意识 | 第54-55页 |
三、利益相关者要提高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与关注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披露标准的建立与验证 | 第56-59页 |
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披露标准的建立 | 第56-57页 |
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披露标准的验证——案例分析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