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研究结构 | 第17-18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五、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一、经济增长 | 第19页 |
二、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 第20-21页 |
一、经济增长方式 | 第20-21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 | 第21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内容 | 第21-23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 第21-22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淮河流域的概况 | 第23-27页 |
一、淮河流域的界定 | 第23页 |
二、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 第23-24页 |
三、淮河流域的社会环境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淮河流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实证研究 | 第27-33页 |
一、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及估计程序 | 第28-29页 |
二、变量的选取与实证分析 | 第29-31页 |
三、主要结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3-43页 |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3-41页 |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二、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第34-38页 |
三、指标体系的确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一、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1-42页 |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 第43-65页 |
第一节 数据选取 | 第43页 |
第二节 评价分析 | 第43-65页 |
一、整体进程综合评价分析 | 第43-50页 |
二、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级指标及重点三级指标评价分析 | 第50-63页 |
三、主要结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65-71页 |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65-67页 |
二、合理利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 | 第67-68页 |
三、加快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 第68页 |
四、社会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 第68-69页 |
五、加快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 第69页 |
六、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