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侵权法上的“特殊关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特殊关系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作为义务的来源 | 第11页 |
第二节 特殊关系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一、存在一定的基础关系 | 第12页 |
二、关系的特殊性 | 第12-13页 |
三、作为义务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 | 第13页 |
第三节 特殊关系与其它几种作为义务来源的区别 | 第13-18页 |
一、特殊关系与合同约定的区别 | 第13-15页 |
二、特殊关系与先前危险行为的区别 | 第15页 |
三、特殊关系与自愿承担行为的区别 | 第15-17页 |
四、特殊关系与法律规定的区别 | 第17页 |
五、特殊关系与公序良俗的区别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特殊关系的类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特殊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20-27页 |
第一节 美国侵权法一般规则:不作为不承担责任 | 第20页 |
第二节 一般规则的例外:特殊关系 | 第20-23页 |
一、特殊关系的起源 | 第21页 |
二、特殊关系的形成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特殊关系的发展 | 第23-27页 |
一、《侵权法重述》的贡献 | 第23-24页 |
二、新型案例的推动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特殊关系历史演变的社会背景分析 | 第27-33页 |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改变 | 第27页 |
第二节 社会哲学观的重大转变 | 第27-29页 |
一、对极端个人自由主义的修正 | 第28-29页 |
二、人本主义的兴起 | 第29页 |
第三节 社会整体论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四节 道德义务法律化的运动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极端案例产生的不良社会效果 | 第31-32页 |
第六节 美国法学界对“无义务规则”的批判 | 第32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基于特殊关系产生的作为义务 | 第33-48页 |
第一节 特殊关系产生作为义务的正当性分析 | 第33-36页 |
一、可预见性 | 第33-34页 |
二、机会损失 | 第34-35页 |
三、自我保护能力降低 | 第35-36页 |
四、实施作为义务的地位 | 第36页 |
第二节 基于特殊关系产生的作为义务范围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基于特殊关系产生的作为义务类型 | 第37-42页 |
一、保护义务 | 第38-39页 |
二、控制义务 | 第39-40页 |
三、救助义务 | 第40-41页 |
四、警告义务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特殊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42-48页 |
一、现有学说及其评价 | 第42-46页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我国作为义务立法所受的启示 | 第48-58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作为义务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我国目前作为义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一、作为义务来源有限 | 第50-51页 |
二、作为义务来源不成体系化 | 第51页 |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缺陷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特殊关系对我国作为义务立法的启示 | 第52-58页 |
一、我国可以引入美国法中的特殊关系理论 | 第52-53页 |
二、应专章规定作为义务 | 第53页 |
三、将作为义务进行类型化规定 | 第53-54页 |
四、扩张作为义务人和明确保护对象 | 第54-55页 |
五、义务人承担“合理的”作为义务 | 第55-56页 |
六、第三人侵权时,作为义务人应承担连带责任 | 第56页 |
七、立法建议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