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第7-9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选题的实际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及述评 | 第9-14页 |
(一) 国外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 | 第9-12页 |
(二) 国内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政治生态系统理论 | 第15-26页 |
一、政治生态理论基本内涵 | 第15页 |
二、政治生态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局限性 | 第15-19页 |
(一) 政治生态理论发展脉络 | 第15-19页 |
(二) 现有政治生态理论的局限性 | 第19页 |
三、政治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 第19-26页 |
(一) 理论假设 | 第19-20页 |
(二) 政治生态主要原则 | 第20-22页 |
1. 整体性原则 | 第20-21页 |
2. 开放性原则 | 第21页 |
3. 平衡性原则 | 第21页 |
4. 协同性原则 | 第21-22页 |
(三) 政治生态主体 | 第22页 |
(四) 政治生态位 | 第22-23页 |
(五) 生态链条 | 第23-24页 |
(六) 生态因子 | 第24页 |
(七) 政治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浙江民营政治行为的政治生态系统分析 | 第26-51页 |
一、企业政治行为调查和类型 | 第27-30页 |
(一) 企业政治行为的调查 | 第27页 |
(二) 企业政治行为类型 | 第27-30页 |
1. K型和r型企业政治策略行为 | 第27-28页 |
2. 正当性政治行为和非正当性政治行为 | 第28-29页 |
3. 链条型、准链条型和非链条型政治行为 | 第29-30页 |
4. 个体政治行为、种群政治行为和群落政治行为 | 第30页 |
二、企业系统结构与其政治行为 | 第30-34页 |
(一) 企业家——核心的结构组分 | 第31页 |
(二) 专门处理与政府关系的部门 | 第31-33页 |
(三) 设立党组织 | 第33-34页 |
(四) 成立工会组织 | 第34页 |
三、生态因子——影响企业政治行为的环境要素 | 第34-39页 |
(一) 所处行业未来经济前景预期 | 第34-35页 |
(二) 政策环境 | 第35-36页 |
(三) 行业规范 | 第36-37页 |
(四) 社会文化因子 | 第37-39页 |
四、企业政治生态位 | 第39-42页 |
(一) 企业政治生态位宽度 | 第39-41页 |
(二) 企业政治生态位重叠度 | 第41-42页 |
五、企业政治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 | 第42-45页 |
六、企业的成长发育及其政治行为的改变 | 第45-47页 |
七、企业政治子系统与政府政治子系统的互动 | 第47-51页 |
(一) 线性生态链条 | 第47-50页 |
(二) 嵌入性政治行为 | 第50-51页 |
1. 公共舆论形成阶段的政治行为:间接影响为主 | 第50页 |
2. 政策制定阶段的政治行为:直接影响为主 | 第50-51页 |
3. 政策实施阶段的政治行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相结合的混合策略行为 | 第51页 |
第四章 企业政治行为生态化困境 | 第51-55页 |
一、非制度性链条过多 | 第51-52页 |
二、政治生态系统结构脆弱 | 第52页 |
三、社会文化因子的限制 | 第52-54页 |
四、行业组织缺乏独立性 | 第54页 |
五、政府行为的不规范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企业政治行为的生态化和政治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 第55-57页 |
一、构建政府与企业间制度性链条 | 第55页 |
二、强化政治生态系统结构 | 第55页 |
三、促进企业政治行为与社会文化因子的兼容 | 第55-56页 |
四、提升行业组织生态位 | 第56页 |
五、促进政府运作过程的生态化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1:浙商政治行为调查问卷(浙商版) | 第63-65页 |
附录2:浙商政治行为与调查问卷(政府官员版) | 第65-66页 |
附录3:浙商政治行为调查问卷(社会公众版) | 第66-67页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