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杂剧的特点及其文化解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南杂剧的创作概况 | 第10-28页 |
第一节 明代杂剧作品 | 第10-22页 |
一、 明代前期杂剧作品 | 第10-13页 |
二、 南杂剧作品 | 第13-22页 |
第二节 南杂剧与明代前期杂剧比较 | 第22-28页 |
一、 人物形象 | 第22-24页 |
二、 思想内容 | 第24-26页 |
三、 风格形式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南杂剧的虚构性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虚构情节的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虚构情节的基本方法 | 第29-34页 |
一、 拼接连缀法 | 第29-31页 |
二、 移花接木法 | 第31-33页 |
三、 敷衍点染法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南杂剧虚构的表现 | 第34-37页 |
一、 神仙道化剧中超现实的故事情节 | 第34-35页 |
二、 爱情剧中的鬼神灵异情节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南杂剧的抒情性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南杂剧抒情性的表现 | 第37-41页 |
一、 情节的淡化留下广阔的抒情空间 | 第37-38页 |
二、 南杂剧着重于人物情感的抒写 | 第38-39页 |
三、 南杂剧中作者的主观抒情十分突出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南杂剧的抒情模式 | 第41-49页 |
一、 独白模式 | 第41-44页 |
二、 对话模式 | 第44-46页 |
三、 祭奠模式 | 第46-47页 |
四、 梦魂模式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南杂剧的戏谑性 | 第49-72页 |
第一节 南杂剧和唐宋滑稽戏 | 第49-55页 |
一、 形式多样的戏谑技巧 | 第50-52页 |
二、 角色对立的人物设置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戏谑性的表现 | 第55-62页 |
一、 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 第55-58页 |
二、 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 | 第58-59页 |
三、 亦幻亦真的结构形式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南杂剧的戏谑模式 | 第62-72页 |
一、 男扮女装模式 | 第62-64页 |
二、 戏中戏模式 | 第64-67页 |
三、 寓言模式 | 第67-69页 |
四、 其他模式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南杂剧的文化解读 | 第72-90页 |
第一节 佛教思想的影响 | 第72-76页 |
一、 腐朽黑暗的政治现实 | 第72-73页 |
二、 人生虚幻的佛教思想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心学思想的影响 | 第76-85页 |
一、 注重真情 | 第78-80页 |
二、 追求个性 | 第80-85页 |
第三节 道家思想的影响 | 第85-90页 |
一、 和光同尘,明哲保身 | 第87-88页 |
二、 不争而争,无为而为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 1 | 第97-135页 |
附录 2 | 第135-1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