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俗习惯的涵义 | 第9-14页 |
一、 民俗习惯的释义 | 第9-12页 |
(一) 民俗习惯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与相近概念的区别 | 第10-12页 |
二、 民俗习惯的特点 | 第12-13页 |
(一) 民俗习惯具有地域性 | 第12页 |
(二) 民俗习惯具有规范性 | 第12-13页 |
(三) 民俗习惯具有自治性 | 第13页 |
三、 民俗习惯的法律地位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4-17页 |
一、 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一) 民俗习惯是先于法律存在的社会规范之一 | 第14页 |
(二) 民俗习惯能够填补法律漏洞 | 第14-15页 |
(三) 民俗习惯能够解决纠纷 | 第15页 |
二、 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可能性 | 第15-17页 |
(一) 成文法具有局限性 | 第15页 |
(二) 民俗习惯可以与成文法相容 | 第15-16页 |
(三) 民俗习惯可以作为辩法释理的依据 | 第16页 |
(四) 民俗习惯可以成为认定行为效力的依据 | 第16页 |
(五) 民俗习惯可以增强处理纠纷的灵活性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现状 | 第17-24页 |
一、 婚姻的缔结 | 第17-18页 |
(一) “订婚”与“彩礼”:准婚姻关系的缔结 | 第17-18页 |
(二) “请婚宴,送洞房”:婚姻缔结的仪式化公示 | 第18页 |
(三) “亲上加亲”:亲属间婚姻缔结的鼓励与禁止条件 | 第18页 |
二、 婚姻关系的解除 | 第18-19页 |
(一) “青春损失费”:婚姻解除的标准与过错赔偿 | 第18-19页 |
(二) “谁退婚谁不利”:彩礼返还的规则 | 第19页 |
(三) 陪嫁物品的返还 | 第19页 |
三、 拟制血亲的成立条件及父母子女关系的身份利益 | 第19-21页 |
(一) “异姓不养”:拟制血亲关系的成立条件 | 第19-20页 |
(二) “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亲权中的身份利益 | 第20页 |
(三) “养儿九十九,常怀百岁忧”:抚养责任的终结期限 | 第20-21页 |
四、 赡养关系 | 第21-22页 |
(一) “肖,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赡养义务的确立 | 第21页 |
(二) “养儿防老”:赡养责任主体 | 第21页 |
(三) “人大分家,树大分枝”:赡养方式的变化 | 第21-22页 |
五、 继承关系 | 第22页 |
六、 “男主外、女主内”:家事代理制度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解决 | 第24-34页 |
一、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限度及识别 | 第24-26页 |
(一)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限度 | 第24页 |
(二)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识别 | 第24-26页 |
二、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原则 | 第26-29页 |
(一)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合法性原则 | 第26-27页 |
(二)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合理性原则 | 第27-28页 |
(三)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正当性原则 | 第28页 |
(四) 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普遍性原则 | 第28-29页 |
三、 完善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路径 | 第29-34页 |
(一) 强化能动司法理念 | 第29-30页 |
(二) 追求情理法的有机统一 | 第30-31页 |
(三) 完善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具体路径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