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气候背景 | 第17页 |
·灾害背景 | 第17-18页 |
·干旱灾害及其影响 | 第18-22页 |
·干旱及其特征 | 第18-19页 |
·干旱或旱灾的分类 | 第19页 |
·中国干旱分布和发生特征 | 第19-20页 |
·气候变化下背景下中国旱灾特点 | 第20-21页 |
·中国旱灾与粮食损失 | 第21页 |
·华北地区干旱灾害 | 第21-22页 |
·干旱研究与监测 | 第22-26页 |
·干旱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干旱定量分析和评估 | 第24-25页 |
·农业干旱监测 | 第25-26页 |
·灾害风险评估 | 第26-28页 |
·灾害风险涵义及其发展 | 第26-27页 |
·风险辨识和评估 | 第27-28页 |
·本文拟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案 | 第29-36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29页 |
·资料 | 第29-34页 |
·气候观测资料 | 第29-30页 |
·气候情景数据 | 第30-31页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作物资料 | 第31-34页 |
·土壤资料 | 第34页 |
·研究方案 | 第34-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作物模型(DSSATV4.5)参数调试与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6-49页 |
·模型与数据 | 第36页 |
·作物模型 | 第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日照时数 | 第36-39页 |
·缺测数据处理 | 第39页 |
·品种数据的筛选 | 第39页 |
·管理数据的确定 | 第39页 |
·小麦和玉米模块品种参数调试 | 第39-40页 |
·模型模拟效果检验统计量 | 第40-41页 |
·品种参数确定与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1-47页 |
·品种参数确定 | 第41页 |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1-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未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界限及轮作区降水适宜度变化分析 | 第49-57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界限指标确定 | 第49-50页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降水适宜度算法 | 第50页 |
·降水适宜度倾向率 | 第50页 |
·潜在种植区域的变化 | 第50-54页 |
·冬小麦北界 | 第50-52页 |
·夏玉米种植范围 | 第52-53页 |
·华北地区≥0℃积温 | 第53页 |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范围 | 第53-54页 |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 第54-55页 |
·降水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降水适宜度气候倾向率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特征 | 第57-77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数据来源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61页 |
·结果 | 第61-75页 |
·1961~2010 年华北地区年尺度干旱特征分析 | 第61-64页 |
·A1B 情景 1961~1990 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干旱特征 | 第64-69页 |
·A1B 情景 2011~2050 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干旱特征 | 第69-73页 |
·A1B 情景华北轮作区内冬小麦、夏玉米干旱年发生频率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干旱对麦玉轮作区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77-87页 |
·资料来源 | 第77页 |
·品种数据 | 第77页 |
·天气数据 | 第77页 |
·土壤数据 | 第77页 |
·干旱指数 | 第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79页 |
·模拟试验设计 | 第77-7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85页 |
·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79-82页 |
·干旱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82-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未来麦玉轮作区农业生产干旱风险评估 | 第87-96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资料 | 第87页 |
·方法 | 第87-88页 |
·结果 | 第88-94页 |
·干旱程度 | 第88-91页 |
·冬小麦的风险区划 | 第91-92页 |
·夏玉米的风险区划 | 第92-93页 |
·麦玉轮作体系的风险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6-101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9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附录 1 A1B 情景逐年 CO2 浓度值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