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气象学论文--农业气候论文

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第一章 序言第18-33页
   ·研究背景第18-20页
     ·气候变化现状第18页
     ·农业领域开展减排、适应工作的必要性第18-20页
   ·研究综述第20-31页
     ·节水灌溉第20-25页
     ·保护性耕作第25-30页
     ·减排与适应成本问题研究现状第30-31页
   ·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第31-33页
     ·研究内容第31-3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33-59页
   ·整体研究思路第33页
   ·节水灌溉研究相关方法第33-49页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第33-34页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第34-35页
     ·灌溉提水和传输过程碳排放及节水灌溉减排量计算方法第35-39页
     ·灌溉设备生产过程涉及的碳排放计算第39-44页
     ·节水灌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评价方法第44-46页
     ·成本效益计算方法第46-49页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方法第49-59页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及成本效益评价模型第49页
     ·基线情景设定及解释第49-50页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50-51页
     ·保护性耕作减排效果评价方法第51-56页
     ·适应效果评价方法第56-57页
     ·减排与适应成本评价方法第57-59页
第三章 节水灌溉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第59-76页
   ·灌溉过程总排放量估算结果第59-61页
     ·灌溉水在提取和传输过程的碳排放第59页
     ·灌溉设备和配件在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第59-60页
     ·灌溉过程总排放第60-61页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效果第61-64页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效果第61-62页
     ·节水灌溉适应效果第62-63页
     ·节水灌溉单位面积减排适应效果第63-64页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与适应成本第64-68页
     ·节水灌溉措施的成本投入第64-65页
     ·节水灌溉措施的减排和适应成本分析第65-66页
     ·减排和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第66-67页
     ·减排和适应综合效益分析第67-68页
     ·减排和适应潜力分析第68页
   ·讨论第68-74页
     ·农业灌溉碳排放的研究第68-70页
     ·节水灌溉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第70页
     ·节水灌溉措施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第70-71页
     ·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分析第71-73页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问题思考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第76-106页
   ·保护性耕作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第76-86页
     ·保护性耕作相关措施对土壤固碳效果的影响第76-82页
     ·减少农机耗能而实现的减排效果第82-83页
     ·减少土壤侵蚀排放第83-84页
     ·减少秸秆焚烧而实现的减排效果第84页
     ·保护性耕作总的减排效果第84-86页
   ·保护性耕作对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第86-92页
     ·保护性耕作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86页
     ·保护性耕作对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86-87页
     ·保护性耕作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87-88页
     ·保护性耕作对东南沿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88-89页
     ·保护性耕作对西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89-90页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第90-91页
     ·保护性耕作对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汇总第91-92页
     ·保护性耕作的适应效果第92页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效益第92-95页
     ·保护性耕作的单位面积年均减排与适应效果第92-93页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成本第93页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成本敏感性分析第93-94页
     ·保护性耕作减排与适应综合效益分析第94-95页
   ·保护性耕作的减排与适应潜力第95页
   ·讨论第95-104页
     ·保护性耕作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第96-99页
     ·保护性耕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第99-100页
     ·保护性耕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成本效益分析第100-102页
     ·保护性耕作发展问题思考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结论第106-107页
   ·创新点第107-108页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8页
附录第128-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作者简历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青枯菌GMI1000菌株Ⅵ型分泌系统基因功能的研究
下一篇: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