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1. 学校管理创新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 第10-11页 |
2. 学校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 第11页 |
3.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创新的核心 | 第11-12页 |
4. 建立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基本保障 | 第12页 |
5. 实现管理重心的转变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管理思想改革 | 第13-14页 |
2. 现代外国教育管理思想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1. 有助于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和服务的意识 | 第15-16页 |
2. 有助于优化教学管理,提升办学质量 | 第16页 |
3. 有利于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16-17页 |
4. 有利于促进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7-18页 |
一、新课改对高中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 第18-27页 |
(一) 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 | 第18-21页 |
1. 更新教育价值观念 | 第18-19页 |
2. 完善管理机构的课改职能 | 第19页 |
3. 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促进师生发展 | 第19-21页 |
(二) 培植学习型组织打造高效团队 | 第21-23页 |
1. 培植学习型组织 | 第21页 |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 第21-22页 |
3. 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 第22-23页 |
(三) 重视环境建设构建学校文化 | 第23-25页 |
1. 学校外部环境建设 | 第23-24页 |
2. 学校内部环境建设 | 第24页 |
3. 校园文化建设 | 第24-25页 |
(四) 实施科研兴校创建学校特色 | 第25-27页 |
1. 实施科研兴校 | 第25-26页 |
2. 创建学校特色 | 第26-27页 |
二、高中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27-41页 |
(一) 克服生源劣势提高教师素质 | 第27-31页 |
1. 学生生源情况 | 第27-28页 |
2.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第28-31页 |
(二) 德育为先导成长为目标 | 第31-34页 |
1.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德育先锋建设 | 第31页 |
2. 文化育人,精神育人,环境育人——德育环境建设 | 第31-32页 |
3. 精抓细理,处处渗透,不留德育空隙——德育方法建设 | 第32页 |
4. 选好队伍,建构网络,评价激励——德育队伍建设 | 第32页 |
5. 内创外联,小育大导,监督教育——德育亮点建设 | 第32-33页 |
6. 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 第33-34页 |
(三) 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 第34-37页 |
1. 实施分层教育教学的模式 | 第34页 |
2. 培养创新意识,锻炼思维品质,转变学习方式 | 第34-35页 |
3. 培养学习策略,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品质 | 第35页 |
4. 常规中渗透创新,活动中培养能力 | 第35-36页 |
5. 继承创业精神、弘扬灯都作风 | 第36-37页 |
(四) 树立人本意识推行民主管理 | 第37-38页 |
1. 以人为本,民主治校,更新理念,完善制度 | 第37页 |
2. 关注教师发展,优化队伍组合 | 第37-38页 |
3. 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全员活力 | 第38页 |
(五) 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建立精细管理网 | 第38-41页 |
1. 四个整体负责制 | 第39-40页 |
2. 教师个人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三、高中管理办法改革的成效及其反思 | 第41-48页 |
(一) 改革的成效 | 第41-44页 |
1. 教师成为课改的中坚力量 | 第41-42页 |
2. 学生成为现代的新型学习者 | 第42-43页 |
3. 德育管理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 第43-44页 |
(二) 改革的反思 | 第44-48页 |
1. 学校管理缺乏经验做指导 | 第44-45页 |
2.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局限性 | 第45页 |
3. 学校管理对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 第45-46页 |
4. 如何改变教师的综合素质参次不齐问题是学校管理中的难点 | 第46-47页 |
5.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