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振动仿真及在模拟器上的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汽车平顺性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2-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国内外汽车平顺性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汽车平顺性评价标准与方法 | 第15-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路面随机激励模型 | 第21-27页 |
·随机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 | 第21-23页 |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 第21-22页 |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与时间功率谱密度的关系 | 第22-23页 |
·路面不平度的时域模型 | 第23-26页 |
·单轮路面输入模型 | 第23-24页 |
·前后两轮输入的路面模型 | 第24页 |
·左右轮相关的时域模型 | 第24-25页 |
·右后轮的路面时域输入方程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汽车悬架结构及原理 | 第27-33页 |
·被动悬架 | 第27-29页 |
·主动悬架 | 第29-31页 |
·主动悬架的概述 | 第29-30页 |
·主动悬架的控制原理 | 第30-31页 |
·半主动悬架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汽车振动仿真建模 | 第33-41页 |
·振动系统的建立方法 | 第33页 |
·振动模型的选择 | 第33-39页 |
·三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五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八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半主动悬架及控制 | 第41-51页 |
·悬架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汽车悬架系统 | 第42-45页 |
·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49页 |
·模糊集及论域的定义 | 第45-47页 |
·确定系统的模糊输出量 | 第47页 |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汽车振动系统仿真 | 第51-73页 |
·仿真软件介绍 | 第51页 |
·路面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车辆振动仿真模型 | 第53-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62页 |
·驾驶室座椅位置振动强度的计算 | 第59-60页 |
·悬架动挠度的计算 | 第60-61页 |
·轮胎动载荷的计算 | 第61-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7页 |
·轮胎刚度系数对振动模型的影响 | 第62-63页 |
·截断空间频率对振动系统的影响 | 第63-64页 |
·模糊控制下系统振动响应的比较 | 第64-65页 |
·车速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路面下汽车平顺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振动系统在驾驶模拟器上的应用 | 第67-72页 |
·汽车驾驶模拟器组成 | 第67-68页 |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关键技术 | 第68-69页 |
·汽车驾驶模拟器平台简介 | 第69页 |
·振动仿真系统在模拟驾驶系统中的实现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