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 1 离子通道定位技术 | 第15-19页 |
| ·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 | 第15-17页 |
|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成像技术 | 第17-18页 |
| ·利用配体标记技术进行受体定位 | 第18-19页 |
| 2 离子通道蛋白的纯化技术 | 第19-20页 |
| ·亲和层析 | 第19页 |
| ·串联亲和纯化 | 第19-20页 |
| 3 离子通道的组成与结构研究 | 第20-26页 |
|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 | 第20-21页 |
|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21页 |
| ·GST沉降实验 | 第21-22页 |
| ·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 | 第22页 |
| ·蛋白质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 第22-26页 |
| 4 离子通道特性研究 | 第26-30页 |
| ·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 | 第26-27页 |
| ·电生理学技术 | 第27-29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9-30页 |
| 5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进展 | 第30-39页 |
|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 | 第31-34页 |
| ·脊椎动物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组成 | 第34-35页 |
|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附属蛋白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1、α2亚基的异源表达与功能研究 | 第39-57页 |
| 摘要 | 第39-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50页 |
| ·供试化合物 | 第40页 |
| ·载体构建 | 第40-44页 |
| ·异源表达与电生理实验 | 第44-47页 |
| ·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 | 第47-48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48-49页 |
| ·曲线拟合 | 第49-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昆虫nAChRs α1亚基与α2亚基的体外重组 | 第50-52页 |
| ·卵母细胞中表达的重组型nAChRs对α-Bgt的敏感性 | 第52-54页 |
| ·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 | 第54-55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55页 |
| 3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3、α8亚基的异源表达与功能研究 | 第57-71页 |
| 摘要 | 第57-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 ·供试化合物 | 第58页 |
| ·褐飞虱Nlα8亚基的克隆 | 第58-64页 |
| ·异源表达及电生理实验 | 第64-65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6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 ·Nlα8亚基的克隆和功能表达 | 第65-68页 |
| ·Nlα3和Nlα8亚基的共表达 | 第68-69页 |
| ·Nlα3和Nlα8亚基的免疫共沉淀 | 第69页 |
| 3 讨论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附属蛋白的克隆及其对受体的调节作用 | 第71-89页 |
| 摘要 | 第71-7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 ·供试化合物 | 第72页 |
| ·褐飞虱lynx基因的鉴定 | 第72-73页 |
| ·异源表达与电生理实验 | 第73-74页 |
| ·免疫印迹实验 | 第74-75页 |
| ·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 | 第75页 |
| ·曲线拟合 | 第75-76页 |
|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 ·褐飞虱Nl-lynx1和Nl-lynx2基因的鉴定 | 第76-77页 |
| ·褐飞虱Nl-lynx1和Nl-lynx2对Nlα1/rβ2 nAChRs的影响 | 第77-79页 |
| ·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 | 第79-80页 |
| ·Nl-lynx1和Nl-lynx2对受体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80-83页 |
| ·Nl-lynx1和Nl-lynx2对Nla1/rβ2 nAChRs脱敏效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 ·Nl-lynx1和Nl-lynx2对Nla1和rβ2亚基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81-82页 |
| ·Nl-lynx1和Nl-lynx2 cRNA的注射量对受体的影响 | 第82-83页 |
| 3 讨论 | 第83-89页 |
| 全文总结 | 第89-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 附录Ⅰ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及Nl-lynx表达载体图谱 | 第105-109页 |
|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 附录Ⅲ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