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木质结构连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连接方式概述 | 第12-14页 |
1.3.2 家具连接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木质结构建筑连接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结构用集成材握钉力性能研究 | 第19-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20-22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2.3.1 试验现象 | 第22-23页 |
2.3.2 集成材和钉类型对拔出握钉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钉入面对拔出握螺钉力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4 圆钉直径对集成材的握钉力影响 | 第26-27页 |
2.3.5 钉入方向对竹木复合集成材的板面握螺钉力影响 | 第27-28页 |
2.3.6 螺钉拧入点离材料端面距离对试件开裂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7 拧入螺钉前后的螺钉孔纹理对比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木构件设计载荷分析 | 第31-35页 |
3.1 靠背椅的动态分析 | 第31-32页 |
3.1.1 垂直座面载荷 | 第32页 |
3.1.2 靠背载荷 | 第32页 |
3.1.3 前后腿载荷 | 第32页 |
3.2 构件理论受力分析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木质结构刚性连接件设计与加工 | 第35-47页 |
4.1 木质结构连接的目的 | 第35页 |
4.2 刚性连接件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 第35页 |
4.3 新连接件方案设想与设计 | 第35-43页 |
4.3.1 新连接件方案设想 | 第36-38页 |
4.3.2 “Z”型连接件 | 第38-39页 |
4.3.3 “L”型连接件 | 第39-41页 |
4.3.4 互扣型连接件 | 第41-43页 |
4.4 连接件加工 | 第43-45页 |
4.4.1 连接件加工设备 | 第43页 |
4.4.2 连接件加工工序 | 第43-44页 |
4.4.3 连接件成型 | 第44页 |
4.4.4 试验用连接件方案确定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连接件的有限元模拟 | 第47-55页 |
5.1 连接件的静力分析 | 第47-50页 |
5.2 软件介绍 | 第50页 |
5.2.1 有限元法定义 | 第50页 |
5.2.2 Solidworks Simulation简述 | 第50页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5.3.1 定义材质 | 第50-51页 |
5.3.2 应用约束 | 第51页 |
5.3.3 施加载荷 | 第51页 |
5.3.4 运行分析 | 第51-53页 |
5.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4.1 “Z”型连接件 | 第53页 |
5.4.2 “L”型连接件 | 第53-54页 |
5.4.3 互扣型连接件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新旧连接件的破坏静载荷性能研究 | 第55-66页 |
6.1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6.2.2 试验设备 | 第56-57页 |
6.2.3 试件制作 | 第57-58页 |
6.2.4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6.3 试验过程 | 第59-60页 |
6.4 试验结果 | 第60-65页 |
6.4.1 “L”型连接件最大破坏静载荷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6.4.2 “Z”型连接件最大破坏静载荷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6.4.3 互扣型连接件最大破坏静载荷试验结果 | 第63-6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与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