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手机垃圾短信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及创新点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阐释 | 第18-22页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手机垃圾短信 | 第18-19页 |
·手机短信治理 | 第19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22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 | 第19-20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手机垃圾短信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0页 |
·手机垃圾短信治理的现状 | 第22-25页 |
·政府重视手机垃圾短信治理 | 第22-23页 |
·运营商采取多手段围堵手机垃圾短信 | 第23-24页 |
·行业协会利用投诉平台治理手机垃圾短信 | 第24-25页 |
·手机垃圾短信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政府缺乏完善的手机垃圾短信治理制度 | 第25页 |
·运营商参与治理的意愿偏低 | 第25-27页 |
·行业协会对手机垃圾短信的监管不完善 | 第27-30页 |
3 手机垃圾短信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0-37页 |
·政府手机垃圾短信治理制度不完善 | 第30-33页 |
·政府“单中心”治理理念的局限 | 第30-31页 |
·政府制定的手机入网实名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政府缺乏对运营商的全面监管 | 第32-33页 |
·运营商逐利本性的驱使 | 第33-35页 |
·运营商追求手机短信服务的高额利润 | 第33页 |
·运营商业绩考核制度的趋利导向 | 第33-34页 |
·运营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 第34-35页 |
·行业协会自律不足 | 第35-37页 |
·行业协会性质的局限 | 第35页 |
·行业协会监管手段单一 | 第35-37页 |
4 解决手机垃圾短信治理问题的对策 | 第37-49页 |
·政府完善手机垃圾短信治理制度 | 第37-42页 |
·政府采用社会化的监督手段 | 第37-39页 |
·政府完善手机入网实名制配套制度 | 第39-40页 |
·政府完善对运营商的监管制度 | 第40-42页 |
·运营商创新盈利模式 | 第42-46页 |
·运营商实行短信阶梯式资费标准 | 第42-43页 |
·运营商理性制定业绩考核制度 | 第43-45页 |
·运营商提升手机垃圾短信治理自律能力 | 第45-46页 |
·行业协会发挥手机垃圾短信监管自律作用 | 第46-49页 |
·行业协会细化手机垃圾短信管理细则 | 第46-47页 |
·行业协会丰富手机垃圾短信监管手段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