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章 “知青文学”基本模式研究 | 第21-32页 |
第一节 “知青文学”的基本特征 | 第21-27页 |
一、 “诉苦” | 第21-22页 |
二、 “炫痛” | 第22-27页 |
第二节 “知青文学”的宏大叙事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知青集体记忆文学的建构和维护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后知青文学”的基本特征 | 第32-46页 |
第一节 从“潮流化”到“非潮流化”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从“集体叙事”到“私人叙事” | 第33-38页 |
第三节 “后知青文学”的知青和乡村——以韩东的《知青变形记》为中心 | 第38-46页 |
第三章 “后知青文学”溯源 | 第46-64页 |
第一节 “后知青文学”: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棋王》:寻“后知青文学”之根 | 第49-54页 |
第三节 我是谁?——知青主体的再造 | 第54-60页 |
第四节 谁是农民?——乡村的重建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72页 |
一、 从“我们”的记忆到“我”的记忆 | 第64-68页 |
二、 “为孩子们记住黑暗和灾难”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