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4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25页 |
(一) 哲学博士的位置在哪里 | 第14-19页 |
(二) 教育博士的产生 | 第19-25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32页 |
(一) 关于中世纪大学 | 第25-27页 |
(二) 关于教育博士 | 第27-30页 |
(三) 关于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 | 第30-32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2-46页 |
(一) 专业 | 第32-34页 |
(二) 学位 | 第34-38页 |
(三) 专业学位 | 第38-41页 |
(四) 知识 | 第41-43页 |
(五) 知识生产 | 第43-4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46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46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46页 |
(四) 访谈法 | 第46页 |
(五) 案例研究法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学位的产生与发展 | 第47-79页 |
一、大学和学位的起源 | 第47-60页 |
(一) 中世纪大学诞生的主要因素 | 第48-52页 |
(二) 学术性行会——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原型 | 第52-55页 |
(三) 教师资格证书——中世纪大学的学位起源 | 第55-60页 |
二、学位制度的演变 | 第60-79页 |
(一) 以科学研究为核心——近代德国的大学改革及学位制度的演变 | 第60-66页 |
(二) 学术和应用并重——近代美国的大学改革及学位制度的演变 | 第66-73页 |
(三) 类型多样化——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73-79页 |
第三章 美、澳、英教育博士发展状况研究 | 第79-151页 |
一、美国教育博士的产生与发展 | 第79-106页 |
(一) 美国教育博士的兴起与发展 | 第79-88页 |
(二) 美国教育博士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 第88-95页 |
(三) 美国教育博士项目改革动向 | 第95-98页 |
(四) 美国教育博士改革案例——南加州大学教育博士项目 | 第98-106页 |
二、澳大利亚教育博士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6-122页 |
(一) 澳大利亚教育博士的兴起与发展 | 第106-113页 |
(二) 澳大利亚教育博士发展中的“困境” | 第113-116页 |
(三) 澳大利亚教育博士改革案例——新英格兰大学教育博士项目 | 第116-122页 |
三、英国教育博士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2-142页 |
(一) 英国的学位制度 | 第122-129页 |
(二) 英国教育博士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9-134页 |
(三) 英国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趋同化问题 | 第134-138页 |
(四) 英国教育博士项目案例——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项目 | 第138-142页 |
四、美、澳、英三国教育博士比较研究 | 第142-151页 |
(一) 产生背景 | 第142-143页 |
(二) 发展定位 | 第143页 |
(三) 培养目标 | 第143-145页 |
(四) 入学门槛 | 第145页 |
(五) 学习方式 | 第145-147页 |
(六) 课程结构 | 第147-148页 |
(七) 学位论文 | 第148-151页 |
第四章 中国教育博士的发展与培养质量调查研究 | 第151-195页 |
一、中国教育博士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1-154页 |
二、全国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研究 | 第154-195页 |
(一) 研究简介 | 第154-155页 |
(二) 研究对象分析 | 第155-161页 |
(三) 研究发现与分析 | 第161-191页 |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91-195页 |
第五章 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视野下中国教育博士的未来发展模式 | 第195-221页 |
一、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与专业博士的代际嬗变 | 第195-201页 |
(一) 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与专业博士 | 第195-199页 |
(二) 专业博士的代际嬗变 | 第199-201页 |
二、中国教育博士的未来发展模式 | 第201-221页 |
(一) 中国教育博士未来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201-209页 |
(二) 中国教育博士未来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209-221页 |
附录一 | 第221-225页 |
附录二 | 第225-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9页 |
后记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