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生长论文

外源物质对煤矸石碎屑上植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1 引言第13-25页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第13页
   ·煤矸石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3-15页
   ·国内外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的研究动态第15-18页
   ·外源物质在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第18-24页
     ·保水剂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第18-19页
     ·稀土元素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第19-20页
     ·根瘤菌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第20-22页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第22-24页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第24-25页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3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6页
   ·供试外源物质选择第26-27页
   ·供试植物种第27-28页
     ·白三叶第27页
     ·高羊茅第27页
     ·紫穗槐第27-28页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8页
   ·技术路线第28-31页
3 稀土与保水剂对煤矸石碎屑上高羊茅生长的影响第31-47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试验材料第31页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第31-32页
     ·数据处理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不同处理基质及高羊茅植株的养分特征第32-36页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的生长状况第36-38页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第38-42页
     ·不同处理下高羊茅的SPAD值与生物量第42-44页
   ·讨论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4 稀土与保水剂对煤矸石碎屑上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第47-63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试验材料第47页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第47-48页
     ·数据处理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61页
     ·不同处理基质及白三叶草植株的养分特征第48-53页
     ·不同处理对白三叶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第53-55页
     ·不同处理下白三叶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第55-58页
     ·不同处理对白三叶草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第58-61页
   ·小结第61-63页
5 接种根瘤菌对煤矸石碎屑上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第63-79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试验材料第63页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第63-64页
     ·数据处理第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8页
     ·不同处理基质及白三叶草植株的养分特征第64-69页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第69-71页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第71-75页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结瘤与固氮的影响第75页
     ·接种根瘤菌对单播白三叶草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6 根瘤菌对煤矸石碎屑上混播白三叶、高羊茅生长的影响第79-97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试验材料第79页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第79-80页
     ·数据处理第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95页
     ·不同处理基质及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植株的养分特征第80-84页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生长状况的影响第84-87页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第87-92页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结瘤与固氮的影响第92-93页
     ·接种根瘤菌对混播白三叶与高羊茅SPAD值和生物量的影响第93-95页
   ·小结第95-97页
7 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煤矸石碎屑上紫穗槐生长的影响第97-111页
   ·材料与方法第97-99页
     ·试验材料第97页
     ·试验设计第97-98页
     ·指标测定第98-99页
     ·数据处理第99页
   ·结果与分析第99-110页
     ·不同处理对菌根侵染率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99-100页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长状况的影响第100-103页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第103-108页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生物量的影响第108-110页
   ·讨论第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8 几种外源物质改良基质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第111-113页
   ·外源物质对基质改良的作用分析第111页
   ·外源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第111-113页
9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结论第113-114页
   ·创新点第114页
   ·展望第114-115页
附图第115-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个人简介第127-129页
导师简介1第129-130页
导师简介2第130-131页
获得成果清单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
下一篇:调节转运蛋白AtNRT1.1、AtNRT2.1及PdAMT1.1基因表达对拟南芥和杨树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