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4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23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意义 | 第13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威胁方式 | 第13-18页 |
·客观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和主要威胁 | 第19-22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地位及保护面临的形势 | 第22-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理论综述 | 第26-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9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9-32页 |
·公共管理理论 | 第32-33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40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 第33-34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建设 | 第34-35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 | 第35-36页 |
·保护地区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 第39页 |
·综合评述 | 第39-40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42-43页 |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43-51页 |
·保护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 | 第43-44页 |
·生物多样性对产品或原材料的保障作用 | 第43页 |
·生物多样性是娱乐旅游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柱 | 第43-44页 |
·生物多样性能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 第44页 |
·生物多样性能减弱温室效应影响 | 第44页 |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的保洁员 | 第44页 |
·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第44-45页 |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保护提供了物质保障 | 第45-47页 |
·持续发展能为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 | 第45-46页 |
·持续发展能给保护构建完善的经济体系 | 第46页 |
·持续发展为保护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 第46-47页 |
·持续发展为保护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 第47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 第47-50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48-49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主要构成 | 第49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作用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3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特点 | 第51-61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 第51-54页 |
·生态系统与植被类型多样性 | 第51-52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52-54页 |
·秦岭保护区建设现状 | 第54-57页 |
·保护区机构设置 | 第54-55页 |
·保护区人员配备 | 第55页 |
·保护区经费投入 | 第55-57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建设问题 | 第57-59页 |
·发展的压力 | 第57-58页 |
·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的压力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4 秦岭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对保护的威胁 | 第61-85页 |
·主要经济发展特征 | 第61-67页 |
·经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 第61-62页 |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 第62-65页 |
·农民生活贫困 | 第65-67页 |
·土地资源特征 | 第67-68页 |
·林业用地占比重较大 | 第67页 |
·耕地资源较少 | 第67-68页 |
·土地权属结构中国有土地比重高 | 第68页 |
·人口特征及其影响 | 第68-73页 |
·人口总量缓慢地增长 | 第68-71页 |
·人口密度小但差异大 | 第71页 |
·劳动力和人口转移 | 第71-73页 |
·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 | 第73-77页 |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 第73-75页 |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影响 | 第75-76页 |
·各类主管部门规划对保护的影响 | 第76-77页 |
·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 第77页 |
·水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 | 第77-80页 |
·水资源利用主要方式 | 第77-79页 |
·该地区成为下游水资源保障 | 第79页 |
·水资源利用影响 | 第79-80页 |
·矿产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 | 第80-82页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特征 | 第80-82页 |
·矿产资源利用影响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5页 |
5 秦岭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价 | 第85-10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5-88页 |
·脆弱性评价的模型化及脆弱度计算 | 第88-90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88-89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89-90页 |
·生态脆弱性评价数学模型 | 第90页 |
·基于AHP方法的秦岭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90-98页 |
·生态敏感度估计 | 第90-91页 |
·生态压力度估计 | 第91-94页 |
·生态弹性度估计 | 第94-95页 |
·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 | 第95-97页 |
·陕西秦岭山区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 | 第97-98页 |
·基于PCA方法的秦岭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98-105页 |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98-101页 |
·主成分分析的估计 | 第101-104页 |
·陕西秦岭山区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 | 第104-105页 |
·总体估计 | 第105-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6 秦岭社区发展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影响评估 | 第109-131页 |
·社区发展影响类型识别 | 第109-11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3-114页 |
·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方法 | 第113-114页 |
·聚类分析 | 第114页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14页 |
·压力威胁评估结果 | 第114-118页 |
·总压力和威胁 | 第114-115页 |
·影响因子趋势 | 第115-117页 |
·各保护区压力威胁 | 第117-118页 |
·管理有效性评估结果 | 第118-125页 |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总体评价 | 第118-125页 |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对比 | 第125页 |
·压力威胁对管理有效性影响评估结果 | 第125-127页 |
·相关分析 | 第125-126页 |
·压力威胁对管理有效性影响 | 第126-127页 |
·讨论 | 第127-129页 |
·小结 | 第129-131页 |
7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 | 第131-143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概述 | 第131-133页 |
·保护纲要的出台 | 第131页 |
·保护条例的颁布 | 第131-132页 |
·秦岭自然保护区发展 | 第132-133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3-13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34-137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134页 |
·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 | 第134-136页 |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 第136-137页 |
·绩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137-138页 |
·计算结果简要分析 | 第138-139页 |
·影响政策绩效的保护管理问题 | 第139-142页 |
·无序开发及资源滥用 | 第139页 |
·水资源过度使用且污染形势严峻 | 第139-140页 |
·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完善 | 第140页 |
·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混乱 | 第140-141页 |
·生物多样性资源权属不明确 | 第141页 |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141-142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体制不健全 | 第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3-151页 |
·主要结论 | 第143-146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 第143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特点 | 第143页 |
·秦岭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对保护的威胁 | 第143-144页 |
·秦岭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价 | 第144-145页 |
·秦岭社区发展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影响评估 | 第145页 |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 | 第145-146页 |
·政策建议 | 第146-151页 |
·从管理的角度 | 第146-147页 |
·从减缓生境威胁的角度 | 第147-148页 |
·从管理有效性的角度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附录 | 第161-191页 |
个人简介 | 第191-193页 |
导师简介 | 第193-195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