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氮素营养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氮转运蛋白基因的种类及特性 | 第11-15页 |
·硝酸盐转运蛋白NRT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铵根转运蛋白AMT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植物激素与氮素吸收的联系 | 第15-16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6-18页 |
·拟南芥转基因技术的进展 | 第17页 |
·杨树转基因技术的进展 | 第17-18页 |
·PMI/甘露糖安全筛选体系的研究 | 第18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营养吸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原理简介 | 第18-19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研究氮素营养吸收机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乙烯与AtNRT2.1基因表达及NO_3~-吸收途径的相互联系 | 第21-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NO_3~-缺乏胁迫下乙烯生成量和信号强度的变化 | 第26-29页 |
·AtNRT2.1基因在HATS NO_3~-吸收途径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AtNRT2.1基因在HATS NO_3~-吸收途径与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的互作网络中的作用 | 第31-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NO3-缺乏胁迫促进乙烯合成,增强乙烯信号强度 | 第36页 |
·AtNRT2.1基因在HATS NO_3~-吸收途径中起主要促进作用 | 第36-37页 |
·AtNRT2.1基因是HATS NO_3~-吸收途径与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互作网络中的关键因子 | 第37-39页 |
3. 生长素对AtNRT1.1基因表达及NO_~3-吸收的调控机制 | 第39-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拟南芥野生型Col-0,yuc1-D和axr1-12三种株系根部NO_3~-吸收速率 | 第41-42页 |
·拟南芥Col-0植株在IAA及TIBA试剂处理下根部NO_3~-吸收速率 | 第42-43页 |
·不同株系或不同处理下AtNRT1.1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43-44页 |
·硝酸盐转运蛋白突变体nrt1.1株系在IAA及TIBA试剂处理下根部NO_3~-吸收速率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4. PdAMT1.1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 | 第47-90页 |
·欧美杨NE-19 PdAMT1.1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第47-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PdAMT1.1基因的表达特征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4-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欧美杨NE-19 PdAMT1.1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其检测 | 第60-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过表达PdAMT1.1基因拟南芥植株相关表型特征分析 | 第67-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PdAMT1.1基因转化三倍体毛白杨及其检测 | 第76-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讨论 | 第83-84页 |
·过表达PdAMT1.1基因三倍体毛白杨的表型及功能分析 | 第84-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讨论 | 第89-9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创新点 | 第91页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个人简介 | 第102-103页 |
导师简介 | 第103-10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