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引言 | 第8页 |
| ·紫外线的概述 | 第8-9页 |
| ·紫外线吸收剂的概述 | 第9-13页 |
| ·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 | 第9-10页 |
| ·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抗紫外整理测试标准 | 第13页 |
| ·活性染料的日晒牢度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6-22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16-17页 |
| ·实验药品 | 第16页 |
|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 ·实验织物 | 第17页 |
| ·4-(4,6-二氯-1,3,5-三嗪-2-氧基)-2-羟基苯基苯甲酮(UV-DTHM)的合成 | 第17页 |
| ·产物结构的测定 | 第17-18页 |
| ·红外(FTIR)测定 | 第17页 |
| ·核磁共振测试 | 第17页 |
| ·质谱测试 | 第17-18页 |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8页 |
| ·产物性能的测试 | 第18页 |
| ·溶解性的测试 | 第18页 |
| ·紫外吸收性能的测试 | 第18页 |
| ·热重分析测试 | 第18页 |
| ·棉织物抗紫外整理 | 第18页 |
| ·整理后棉织物的表征 | 第18-19页 |
| ·红外谱图的测定 | 第18页 |
| ·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第18-19页 |
| ·整理后棉织物性能的测试 | 第19页 |
| ·抗紫外性能的测试 | 第19页 |
| ·耐洗牢度的测试 | 第19页 |
| ·白度性能的测试 | 第19页 |
| ·断裂强度的测试 | 第19页 |
| ·褶皱回复性能的测试 | 第19页 |
| ·有色织物日晒牢度的测定 | 第19-22页 |
| ·耐光色牢度的测定 | 第19-20页 |
| ·耐汗光色牢度的测定 | 第20页 |
| ·日晒牢度评级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新型紫外吸收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 第22-30页 |
| ·4-(4,6-二氯-1,3,5-三嗪-2-氧基)-2-羟基苯基苯甲酮(UV-DTHM)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 ·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22页 |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23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结构表征 | 第23-27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红外谱图解析 | 第23-24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 NMR 谱图解析 | 第24-25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质谱解 | 第25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晶体结构 | 第25-27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性能 | 第27-28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溶解性 | 第27-28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紫外吸收性能 | 第28页 |
| ·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热稳定性 | 第28页 |
| ·合成紫外吸收剂 UV-DTHM 的反应机理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新型紫外吸收剂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第30-41页 |
| ·浸轧-汽蒸整理法 | 第30-32页 |
| ·在 UV-DTHM 整理液中的浸轧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 ·汽蒸时间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UV-DTHM 含量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碳酸钠用量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 ·浸轧-焙烘整理法 | 第32-35页 |
| ·焙烘时间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 ·UV-DTHM 用量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碳酸钠用量对棉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经抗紫外整理后棉织物的物理性能 | 第35-36页 |
| ·棉织物的白度 | 第35页 |
| ·棉织物的其它性能 | 第35-36页 |
| ·棉织物抗紫外整理机理 | 第36页 |
| ·抗紫外整理后棉织物的表征 | 第36-38页 |
| ·棉织物红外谱图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棉织物扫描电镜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有色织物耐光色牢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有色织物耐汗光复合色牢度的测定 | 第39-41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 主要结论 | 第41页 |
| 展望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