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指数体系的探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文章技术路线、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文章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指数编制原理 | 第18-24页 |
·基准循环 | 第18-19页 |
·先行指标、同步指标与滞后指标 | 第19页 |
·扩散指数 | 第19-21页 |
·扩散指数的概念 | 第19-20页 |
·扩散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20页 |
·扩散指数的作用及优缺点 | 第20-21页 |
·合成指数 | 第21-23页 |
·合成指数的概念 | 第21页 |
·合成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21-22页 |
·合成指数的作用 | 第22-23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的周期波动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指数体系的构建 | 第24-36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24-25页 |
·景气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5页 |
·多种运输方式景气指标的选取 | 第25-31页 |
·生产类景气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供给类景气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效益类景气指标体系 | 第28-31页 |
·宏观经济类景气指标体系 | 第31页 |
·景气指标的分类 | 第31-33页 |
·时差相关分析法 | 第31页 |
·K-L信息量法 | 第31-32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32-33页 |
·景气指标体系数据的预处理 | 第33-34页 |
·景气指标权重确定 | 第34-36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34页 |
·熵值法 | 第34-36页 |
第4章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 第36-52页 |
·确定基准循环 | 第36页 |
·划分指标类型 | 第36-39页 |
·时差相关分析划分先行、同步、滞后指标 | 第36-37页 |
·K-L信息量法划分先行、同步、滞后指标 | 第37-38页 |
·聚类分析法划分先行、同步、滞后指标 | 第38-39页 |
·先行、同步、滞后指标最终结果 | 第39页 |
·权重的计算 | 第39-43页 |
·因子分析法求权重 | 第39-41页 |
·熵值法求权重 | 第41页 |
·权重结果 | 第41-43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扩散、合成指数的编制 | 第43-47页 |
·扩散指数的编制 | 第43-45页 |
·合成指数的编制 | 第45-47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波动分析 | 第47-52页 |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成 | 第47-49页 |
·景气指数波动特征对比研究 | 第49-52页 |
第5章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信号系统 | 第52-64页 |
·景气信号灯系统设计方法 | 第52-53页 |
·单个指标预警界限的确定 | 第53-54页 |
·综合预警信号灯的确定 | 第54-56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与航运市场预警对比研究 | 第56-59页 |
·合成指数的对比研究 | 第56-57页 |
·景气信号灯系统的对比研究 | 第57-59页 |
·ARMA模型预测综合预警指数 | 第59-61页 |
·ARMA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59页 |
·景气预警指数预测结果及信号灯输出 | 第59-61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实施的建议 | 第61-64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制度保障 | 第61页 |
·综合交通运输市场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保障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 K-L信息量源程序 | 第70-71页 |
附录B 熵值法同步指标权重结果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