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5-31页 |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 | 第15-19页 |
·外壳蛋白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5-16页 |
·复制酶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6-17页 |
·运动蛋白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7页 |
·卫星RNA介导的抗性 | 第17-18页 |
·病毒反义RNA介导的抗性 | 第18页 |
·核酶介导的抗性 | 第18页 |
·缺陷干扰颗粒(disfigurement interfere particle,DIP)介导的抗性 | 第18-19页 |
·病毒弱毒株完整基因介导的抗病性(交叉保护) | 第19页 |
·RNA介导的病毒抗性 | 第19-21页 |
·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特点 | 第20页 |
·RNA介导的病毒抗性是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结果 | 第20-21页 |
·RNA沉默 | 第21-27页 |
·RNA沉默涉及的主要蛋白因子 | 第22-25页 |
·RNA沉默的作用机制 | 第25-27页 |
·高效的hpRNAi植物表达载体的设计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53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毒源 | 第31页 |
·供试植株 | 第31页 |
·菌液和质粒 | 第31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页 |
·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53页 |
·靶向PVY CP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34页 |
·靶向RBSDV CP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35页 |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35-36页 |
·目的片段和质粒DNA的酶切 | 第36页 |
·DNA片段的回收(试剂盒法) | 第36-37页 |
·目的片段与质粒DNA的连接 | 第37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页 |
·质粒DNA向大肠杆菌中转化(热激法) | 第37-38页 |
·转化菌落PCR鉴定 | 第38页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碱性SDS法) | 第38-39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9页 |
·重组质粒向农杆菌转化(冻融法) | 第39-40页 |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 | 第40页 |
·农杆菌介导植株转化 | 第40-42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3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 第44页 |
·转基因植株的ELISA检测 | 第44-45页 |
·转基因植株的Northern blot分析 | 第45-50页 |
·转基因植株siRNA的提取及杂交分析 | 第50-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78页 |
·马铃薯Y病毒CP基因不同区段对hp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影响 | 第53-68页 |
·hp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6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有效性检测 | 第56-57页 |
·T_0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 第57-58页 |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 第58-60页 |
·转基因烟草的抗病性分析 | 第60-64页 |
·转基因烟草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64-66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中siRNA的杂交分析 | 第66-67页 |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 | 第67-68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CP基因不同区段对hp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影响 | 第68-78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8-71页 |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EHA105 | 第71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1页 |
·转基因植株的除草剂和PCR检测 | 第71-73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RBSDV抗性检测 | 第73-75页 |
·T_1代转基因水稻的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75-76页 |
·T_1代转基因水稻中siRNA的杂交分析 | 第76-78页 |
4 讨论 | 第78-84页 |
·马铃薯Y病毒CP基因不同区段对hp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影响 | 第78-81页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CP基因不同区段对hp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5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7页 |
附录 | 第97-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