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1 前言 | 第17-36页 |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 | 第18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的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的多样性 | 第21-23页 |
·物种的多样性 | 第21页 |
·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22-23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有性态-无性态的分类问题 | 第23-24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分类研究的科学性 | 第24-26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的分类标准 | 第26-27页 |
·属级分类标准 | 第26-27页 |
·种级分类标准 | 第27页 |
·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分类研究存在问题 | 第27-31页 |
·现代真菌分类技术在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6页 |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 第32-34页 |
·DNA中G+C(mol%)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33页 |
·DNA序列分析方法 | 第3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 第33-34页 |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34页 |
·次生代谢产物分析法 | 第34-35页 |
·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凝胶电泳法 | 第35-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标本来源及采集 | 第36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标本室内处理 | 第37页 |
·种菌玻片制作 | 第37页 |
·种菌的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枯枝表层单孢挑取法 | 第37页 |
·琼胶平板稀释纯化法 | 第37页 |
·稀释纯化法 | 第37-38页 |
·琼胶平板单孢挑取法 | 第38页 |
·解剖镜下单孢分离 | 第38页 |
·简易促进产孢的方法 | 第38页 |
·分生孢子萌发及产孢方式观察 | 第38-39页 |
·观测描述鉴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212页 |
本文暗色丝孢真菌分属检索表 | 第40-41页 |
·密格孢属Acrodictys | 第41-45页 |
·油棕密格孢A. elueidicola 图1 | 第42-44页 |
·类多隔密格孢 A. septosporioidea 图2 | 第44-45页 |
·分枝拟葚孢属 Brachysporiopsis | 第45-47页 |
分枝拟葚孢 B. chinensis 图3 | 第46-47页 |
·类枝孢属 Cladosporiopsis | 第47-51页 |
卵圆类枝孢 C. ovata 图4 | 第49-51页 |
·心形孢属Cordana | 第51-55页 |
·芭蕉心形孢C. musae 图5 | 第53-54页 |
·少隔心形孢C. pauciseptata 图6 | 第54-55页 |
·棒孢属 Corynespora | 第55-65页 |
·类粉衣棒孢 C. calicioidea 图7 | 第57-58页 |
·巨型棒孢 C. gigaspora 图8 | 第58-60页 |
·皂荚棒孢 C. gymnocladi 图9 | 第60-61页 |
·天料木棒孢 C. homaliicola 图10 | 第61-62页 |
·厚皮树棒孢 C. lanneicola 图11 | 第62-64页 |
·密脉木棒孢 C. myrioneuronis 图12 | 第64-65页 |
·拟棒孢属 Corynesporopsis | 第65-73页 |
·麻楝拟棒孢 C. chukrasiae 图13 | 第66-68页 |
·印度拟棒孢 C. indica 图14 | 第68-69页 |
·灰黄拟棒孢 C. isabelicae 图15 | 第69-71页 |
·栎生拟棒孢 C. quercicola 图16 | 第71-72页 |
·柱孢拟棒孢 C. cylindrica 图17 | 第72-73页 |
·弯孢属 Curvularia | 第73-79页 |
·画眉草弯孢 C. eragrostidis 图18 | 第75-76页 |
·苍白弯孢 C. pallescens 图19 | 第76-78页 |
·普瑞斯弯孢 C. prasadii 图20 | 第78-79页 |
·链蠕孢属 Dendryphion | 第79-81页 |
占巴链蠕孢 D. cubense 图21 | 第80-81页 |
·双球霉属 Diplococcium | 第81-86页 |
·蒲葵双球霉 D. livistona 图22 | 第82-83页 |
·普尔尼双球霉 D. pulneyense 图23 | 第83-85页 |
·蕉斑双球霉 D. stoveri 图24 | 第85-86页 |
·异氯霉属 Dischloridium | 第86-94页 |
·椭孢异氯霉 D. elliptia 图25 | 第88-89页 |
·不等隔异氯霉 D. inaequiseptata 图26 | 第89-91页 |
·拉恩斯异氯霉 D. laeense 图27 | 第91-92页 |
·三隔异氯霉 D. triseptatum 图28 | 第92-94页 |
·雅致孢属 Elegantimyces | 第94-96页 |
类葚孢雅致孢 L. sporidesmiopsis 图29 | 第94-96页 |
·爱氏霉属 Ellisembia | 第96-113页 |
·红楣爱氏霉 E. annesleae 图30 | 第98-100页 |
·竹爱氏霉 E. bambusae 图31 | 第100-101页 |
·竹生爱氏霉 E. bambusicola 图32 | 第101-103页 |
·短柄爱氏霉 E.brachypus 图33 | 第103-104页 |
·银叶树爱氏霉 E. heritierae 图34 | 第104-106页 |
·马努爱氏霉 E. manuensis 图35 | 第106-107页 |
·里昂爱氏霉 E. leonensis 图36 | 第107-108页 |
·石楠爱氏霉 E. photiniae 图37 | 第108-110页 |
·具喙爱氏霉 E. rostrata图38 | 第110-111页 |
·紫玉盘爱氏霉 E. uvariicola 图39 | 第111-113页 |
·内隔孢属 Endophragmiella | 第113-138页 |
·尖顶内隔孢 E. acuta 图40 | 第115-117页 |
·表生内隔孢 E. cambrensis 图41 | 第117-118页 |
·树皮内隔孢 E. corticola 图42 | 第118-120页 |
·阔孢内隔孢 E. latispora 图43 | 第120-121页 |
·柱孢内隔孢 E. lauri 图44 | 第121-123页 |
·含笑内隔孢 E. micheliae 图45 | 第123-125页 |
·南岭内隔孢 E. nanlingensis 图46 | 第125-127页 |
·黑孢内隔孢 E. ontariensis 图47 | 第127-128页 |
·美丽内隔孢 E. pulchra 图48 | 第128-130页 |
·树脂内隔孢 E. resinae 图49 | 第130-131页 |
·具喙内隔孢 E. rostrata 图50 | 第131-132页 |
·广布内隔孢 E. socia 图51 | 第132-134页 |
·椭孢内隔孢 E. suboblonga 图52 | 第134-135页 |
·淡褐内隔孢 E. subolibacea 图53 | 第135-137页 |
·水松内隔孢 E. taxi 图54 | 第137-138页 |
·棒梗孢属 Exserticlava | 第138-143页 |
·木莲棒梗孢 E. manglietiae 图55 | 第139-141页 |
·脉管棒梗孢 E. vasiformis 图56 | 第141-143页 |
·螺旋孢属 Helicoma | 第143-146页 |
·丹尼斯螺旋孢 H. dennisii 图57 | 第144-145页 |
·掌色螺旋孢 H. palmigenum 图58 | 第145-146页 |
·异参孢属 Heteroconium | 第146-160页 |
·红楣异参孢 H. annesleae 图59 | 第148-150页 |
·优雅异参孢 H. decorosum 图60 | 第150-151页 |
·斜叶榕异参孢 H. fici 图61 | 第151-153页 |
·梭孢异参孢 H. fusiformis 图62 | 第153-154页 |
·印度异参孢 H. indicum 图63 | 第154-156页 |
·新木姜子异参孢 H. neolitseae 图64 | 第156-157页 |
·荷木异参孢 H. schimae 图65 | 第157-159页 |
·观光木异参孢 H. tsoongiodendronis 图66 | 第159-160页 |
·拟树状霉属 Paradendryphiopsis | 第160-163页 |
表生拟树状霉 P. cambrensis 图67 | 第161-163页 |
·拟合轴生孢属 Parasympodiclla | 第163-165页 |
按树拟合轴生孢 P. eucalypti 图68 | 第163-165页 |
·层出孢属 Repetophragma | 第165-175页 |
·丹尼斯层出孢 R. dennisii 图69 | 第167-168页 |
·椭孢层出孢 R. ellipsoidea 图70 | 第168-170页 |
·黑柃层出孢 R. euryae 图71 | 第170-171页 |
·海南层出孢 R. hainanensis 图72 | 第171-173页 |
·镰孢层出孢 R. inflatum 图73 | 第173-175页 |
·蒜孢属 Sativumoides | 第175-179页 |
石溜蒜孢 S. punicae 图74 | 第176-179页 |
·异棒饱属 Solicorynespora | 第179-188页 |
·山胡椒异棒孢 S. linderae 图75 | 第180-182页 |
·润楠异棒孢 S. machili 图76 | 第182-185页 |
·阔孢异棒孢 S. pseudolmediae 图78 | 第185-186页 |
·具喙异棒孢 S. rostrata 图79 | 第186-188页 |
·绒落菌属 Spiropes | 第188-192页 |
·卵孢绒落孢 S. ovata 图80 | 第189-190页 |
·榄仁绒落菌 S. terminaliae 图81 | 第190-192页 |
·葚孢属 Shoridesmium | 第192-209页 |
·尖孢葚孢 S. acutisporum 图82 | 第195-196页 |
·陀螺状葚孢 S. aturbinatum 图83 | 第196-198页 |
·安森州葚孢 S. aunstrupii 图84 | 第198-200页 |
·木麻黄葚孢 S. casuarinae 图85 | 第200-201页 |
·小孢葚孢S. purvarm 图86 | 第201-203页 |
·爬藤葚孢S. rhaphidophorae 图87 | 第203-204页 |
·邓氏葚孢S. tengii 图88 | 第204-205页 |
·热带甚孢S. tropicale 图89 | 第205-207页 |
·云南葚孢S. yunnanense 图90 | 第207-209页 |
·拟异参孢属Xenoheteroconium | 第209-212页 |
双色拟异参孢X. bicolor 图91 | 第209-212页 |
4 结论 | 第212-215页 |
·研究结果证明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存在多样性 | 第212页 |
·总结了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属、种级分类标准和分类观点 | 第212-214页 |
·属级分类标准 | 第212-213页 |
·种级分类标准 | 第213-214页 |
·丰富了真菌分类研究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技术借鉴 | 第214-215页 |
5 讨论 | 第215-219页 |
·影响标本采集的因素 | 第215页 |
·植被因素 | 第215页 |
·采集季节 | 第215页 |
·地理区域 | 第215页 |
·影响分类单位准确鉴定的因素 | 第215-217页 |
·分类鉴定因子的单一 | 第216页 |
·分类观点和界定标准的分歧与争议 | 第216页 |
·客观和人为因素的制约 | 第216-217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217-219页 |
·拓宽暗色丝孢真菌生存基质的范围 | 第217页 |
·进一步探索适宜暗色丝孢真菌发育的人工培养条件 | 第217页 |
·传统分类法与现代分类技术的有机结合 | 第217页 |
·关注该类群真菌最新分类研究进展,不断吸纳新的研究理论和观点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8页 |
致谢 | 第238-23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