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我国法院民事执行的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执行乱”的表现形式 | 第12-14页 |
一、 滥用民事执行措施 | 第12页 |
二、 执行程序不规范 | 第12页 |
三、 消极执行或不执行 | 第12-13页 |
四、 法院工作人员徇私枉法、贪污受贿 | 第13页 |
五、 不按规定收取执行费用 | 第13页 |
六、 强制当事人执行和解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执行难”的表现形式 | 第14-15页 |
一、 被执行人难找或久拖硬抗 | 第14-15页 |
二、 被执行财产难寻、难动 | 第15页 |
三、 委托执行、协助执行难 | 第15页 |
第二章 我国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依据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一、 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合法性 | 第16页 |
二、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现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必然要求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实依据 | 第19-24页 |
一、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9-21页 |
二、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 | 第21-22页 |
三、 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打击司法腐败的需要 | 第22页 |
四、 各地实践为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提供了经验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 | 第24-30页 |
第一节 现有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法院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不理解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检察机关内部认识分歧、重视不够、监督能力不适应 | 第27-29页 |
第四节 案源渠道不畅通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构想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 第30-32页 |
一、 法定监督原则 | 第30页 |
二、 有限监督原则 | 第30-31页 |
三、 以同级监督为主原则 | 第31页 |
四、 申诉人申请启动为主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为辅原则 | 第31页 |
五、 事中监督原则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 第32-34页 |
一、 执行依据不合法的 | 第32-33页 |
二、 执行范围不合法的 | 第33页 |
三、 滥用执行措施的 | 第33页 |
四、 执行程序不合法的 | 第33页 |
五、 执行人员职务犯罪的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 第34-38页 |
一、 抗诉 | 第34页 |
二、 检察建议 | 第34-36页 |
三、 纠正违法通知书 | 第36-37页 |
四、 现场监督 | 第37页 |
五、 刑事调查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的受理审查机制及职权保障 | 第38-41页 |
一、 受理审查机制 | 第38-39页 |
二、 检察机关的职权 | 第39页 |
三、 监督效果的保障机制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谢辞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