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一) 诉调对接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 诉调对接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二、 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现状 | 第15-21页 |
一、 地方诉调对接实践现状 | 第15-19页 |
(一) 上海浦东新区诉调对接实践 | 第15-17页 |
(二) 杭州市余杭区诉调对接实践 | 第17-18页 |
(三) 朔州市怀仁县诉调对接实践 | 第18-19页 |
二、 我国诉调对接的现有模式和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1-27页 |
一、 存在强制调解现象,当事人的权利没有保障 | 第21-23页 |
(一) 强制调解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二) 强制调解的原因 | 第22-23页 |
二、 诉调对接范围不一 | 第23页 |
三、 诉调对接规定太原则,无法充分体现其效率价值 | 第23-25页 |
(一) 没有明确规定诉调对接期限,致使久调不决现象存在 | 第23-24页 |
(二) 诉调对接程序不一,影响纠纷解决效率 | 第24-25页 |
四、 诉调对接主体多元化,专业性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五、 诉调对接案件收费不一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 第27-35页 |
一、 诉调对接机制完善的意义 | 第27页 |
二、 如何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 第27-35页 |
(一) 设置规则保障当事人调解自愿的救济措施 | 第27-29页 |
(二)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案件对接范围 | 第29-30页 |
(三) 细化诉调对接运作程序,对接工作程序规范化 | 第30-31页 |
(四) 健全、规范调解工作,增强调解组织的纠纷处理能力 | 第31-33页 |
(五) 统一诉调对接结案的案件的费用标准且应比诉讼收费标准低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