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线结构光三维检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机器视觉概述 | 第13-14页 |
| ·机器视觉的概念 | 第13页 |
| ·机器视觉的发展 | 第13-14页 |
| ·三维测量技术 | 第14-17页 |
| ·三维测量方法概述 | 第14页 |
| ·光学三维测量方法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线结构光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0页 |
| ·国外线结构光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线结构光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线结构光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 ·本课题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检测系统模型的构建及标定 | 第22-34页 |
| ·双线结构光测量系统原理 | 第22页 |
| ·双线结构光测量系统模型 | 第22-24页 |
| ·相关坐标系的建立 | 第22-24页 |
| ·检测系统整体模型 | 第24页 |
| ·系统标定 | 第24-33页 |
| ·相机标定 | 第24-25页 |
| ·现有结构光平面标定算法 | 第25-26页 |
| ·双线结构光标定预处理 | 第26-29页 |
| ·双线结构光标定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基于双线结构光测量特征检测技术 | 第34-51页 |
| ·线结构光光条的特性及分析 | 第34-35页 |
| ·传统的激光光条中心提取算法 | 第35-38页 |
| ·阈值法 | 第35页 |
| ·重心法 | 第35-36页 |
| ·极值法 | 第36页 |
| ·方向模板法 | 第36-37页 |
| ·基于 Hessian 矩阵的光条中心提取算法 | 第37-38页 |
| ·双线结构光光条中心的精确提取 | 第38-45页 |
| ·图像预处理 | 第38-40页 |
| ·初次提取激光光条中心 | 第40-41页 |
| ·激光光条中心亚像素定位 | 第41-45页 |
| ·双线激光识别技术 | 第45-48页 |
| ·多线结构光编码技术 | 第45-46页 |
| ·双线激光识别技术 | 第46-48页 |
| ·台阶和接缝尺寸计算 | 第48-49页 |
| ·台阶高度尺寸计算 | 第48-49页 |
| ·接缝宽度的尺寸计算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检测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 第51-59页 |
| ·系统结构因素的影响及优化 | 第51-55页 |
| ·误差理论分析 | 第51-52页 |
| ·传感器参数的误差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 ·检测系统结构优化 | 第55页 |
| ·特征提取误差的影响及优化 | 第55-58页 |
| ·激光光条中心提取精度的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 ·激光光条背景亮度对精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被测物体表面特性对精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检测特征提取精度优化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 ·检测系统结构 | 第59-61页 |
| ·相机 | 第59-60页 |
| ·镜头 | 第60页 |
| ·一字线激光器 | 第60页 |
| ·滤光片 | 第60-61页 |
| ·十字线定位激光器 | 第61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1-62页 |
| ·标定部分软件设计 | 第61-62页 |
| ·检测部分软件设计 | 第62页 |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 ·标定结果 | 第62-63页 |
|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 附录 环境对测量精度影响数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