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十字花科植物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远缘杂种及后代的遗传学研究内容 | 第12-19页 |
·十字花科植物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利用情况 | 第12-13页 |
·远缘杂种及后代的遗传学研究内容 | 第13-17页 |
·杂种及后代的植物学研究 | 第13页 |
·杂种及后代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3-14页 |
·普通细胞学观察 | 第14-15页 |
·杂种及后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5-17页 |
·植物远缘杂交染色体消除及遗传渗入 | 第17-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20页 |
·植物学性状观察 | 第20页 |
·花粉活力检测 | 第20-21页 |
·普通细胞学观察 | 第2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AFLP分析 | 第21-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页 |
·AFLP分析 | 第21-22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2-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种一代(F_1)的遗传学分析 | 第24-25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种一代(F_1)的植物学性状特征 | 第24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种一代(F_1)的细胞学分析 | 第24-25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种一代(F_1)的AFLP分析 | 第25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一代(BC_1)的遗传学分析 | 第25-26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一代的(BC_1)的植物学性状特征 | 第25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一代(BC_1)的细胞学分析 | 第25-26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一代(BC_1)的AFLP分析 | 第26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二代(BC_2)的遗传学分析 | 第26-27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二代的植物学性状特征 | 第26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二代(BC_2)的细胞学分析 | 第26-27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二代(BC_2)的AFLP分析 | 第27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三代(BC_3)的遗传学分析 | 第27-28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三代(BC_3)的植物学性状特征 | 第27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三代(BC_3)的细胞学分析 | 第27-28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三代(BC_3)的AFLP分析 | 第28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四代(BC_4)的遗传学分析 | 第28-29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四代(BC_4)的植物学性状特征 | 第28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四代(BC_4)的花粉活力检测 | 第28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四代(BC_4)的细胞学分析 | 第28-29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四代(BC_4)的AFLP分析 | 第29页 |
4 讨论 | 第29-34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后代的植物学性状遗传分析 | 第30-31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31页 |
·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后代的AFLP分析 | 第31-33页 |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9-40页 |
图版与说明 | 第40-44页 |